(【傳記/回憶】第29號)
作者:聞名
前些日子,清理車子,發現這張纸,看着上面的日期,猛然才發現那天是我倆最後一次見面。誰會想到一個月之後,於大姐會因新冠肺炎離我們而去呢 ?『妳别常來吧,現在疫情開始,妳得多多注意啊!』臨別時的囑咐,言猶在耳。
去年三月二十五日,是個萬里無雲的艷陽天。我一如既往地驅車開往蓋城的莊園,探望於老師,心中還想着見面要說些什麽話,是否她又要問我一些有關我的寫作進度之類的問題。我把前一天燉好的香菇枸杞雞湯、醉雞、燻雞、素十錦、兩個台灣肉粽、一小盒芝麻酒釀湯圓分別装入玻璃罐,放入車内。因為疫情已經開始,進入莊園大門口時,管理員給訪客這一張注意事項的單子。我心想這是例行公事,也没有太在意,就随手放在駕駛座旁邊的夾層。
記得每回見面,梨華姐都興奮異常。雖然都快要步入90歲了,仍然嘰嘰喳喳地說個不停,那股精氣神兒,非同齡人可比。她非常喜歡我每次帶給她的食物及小菜,她說我自己做的菜餚,健康、可口、又合她的口味,而且换着樣的做給她吃。她總讓我體會到,一點點的付出和心意,都讓她開心和感激。前些年,梨華姐是指導我們小說寫作的老師,後來我倆就成為無話不談的好朋友。我逢年過節隔三差五地去探望她,陪她在莊園寬廣的草坪上漫步,累了就坐在長椅上。春天我們看花,夏天的午後我們聊天,秋風送爽時,我們目送落葉,初冬的大雁在晴空萬里飛過我倆的視線上空,漸行漸遠。偶爾還帶她去家附近新開的自助餐廳,享受美食。她個性非常直爽,興趣廣泛,尤其熱愛網球。每當她談論網球職業賽事,便侃侃而談,如數家珍,我只有聽的份。
有一次,我們約好了十一點見面,可是我到達時,開門的是位十分優雅的女士。她告訴我於大姐去莊園樓下的健身房,剛剛才走,大約一個小時之内會回來。我心想,她一定忘記我要來的事了。這位女士要我進屋等梨華姐,想必是梨華的好友。我就進門坐在她旁邊,邊等邊聊。茶几上面放着一本新書《往事 往思 往時》,我順手翻着這本書。咦!這位女士她很面善,又彷彿在哪兒見過很面熟。我倆就從茶几上這本書談起,原來這是她出版的新書,這次從紐約來專程送給梨華姐的。梨華姐和她在紐約幾十年前就是好友,而我和她雖然是初次見,卻又一見如故。慢慢地在言談中我才發現,她就是以前在台灣李翰祥導演的國聯影業公司簽約的明星,號稱『國聯五鳳』中的江青女士。其實,打我一進門我就覺得是江青。後來我還很後悔,我没有替她倆照張像,連我自己也只顧得和她倆聊天,忘記與她合影。日後,梨華姐和我說了許多和江青在紐約的點點滴滴,我才越加地意識到,江青現在也是作家,她倆情誼深厚,雖分居兩地,仍彼此關懷,息息相關,都體現在這些偶爾的聚會當中。
台灣詩人、評論家和編輯家、《創世紀》創辦人瘂弦給於老師的親筆信中,提到為於老師的2018年重新出版《於梨華精選集 在離去與道別之間》寫的推薦序。信中說:『我們都老了,中國人很聰明,在「老」字前加一個「養」字,成為養老。是啊!老一定得養,養得早,養得好,可以活一百歲,那麼,梨華姐,我們向人瑞進軍吧!妳的小說絕對可以傳世,妳是完成了的作家,妳該寫的作品都寫出來了,妳對得起妳的時代!』
都是年邁的作家,不論他們在何處,彼此之間,還繼續這些多年的友誼。親筆的書寫筆跡,還是那麼工整,雖然都不用電腦打字,然而真的非常讓我們後輩感動。
翻着梨華大姐送我的著作《在離去與道别之間》,撫摸着她在頭頁的清晰灑脱的字迹『給我最親愛的xx,於梨華,2019 7,2 』我的涙水順着面頰流下來,過往的點點滴滴全部湧上心頭。照顧她的迪尼絲給我打了一個小時的電話,講述梨華姐臨終前最後幾天的經過與遺言:『梨華姐要我告訴妳,等她恢復健康以後,再給妳打電話,我們再叙……』
原先計劃在11月給她過生日,給她出專集,帶她去品嚐她最愛的絲瓜小籠包…… 這一切都已經不能實現。在梨華姐逝世週年時分,一篇短短的文章,寫不盡我的思念,道不完我的懷想,我只能閱讀她的眾多著作:《别西冷莊園》、《又見棕櫚 又見棕櫚》、《也是秋天》,在閲讀中去懷念我亦師亦友的梨華姐!
注:於梨華女士於2020年4月30日因新冠肺炎辭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