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稿⋯⋯

   為了鼓勵寫作閱讀、磨練評論技巧、欣賞多元意見、提升寫作能力,「寫·閱·評·聚」將於5/17舉辦第五十六回會議、5/24舉辦第五十七回聚會。允許參與者僅「閱·評·聚」,也歡迎非會員旁聽,額滿為止。

日期:5/17(週一)

   晚上7:30~9:30  文章評論

日期:5/24(週一)

   晚上7:30~9:00  文友交流/古文賞析

地點:網路相聚

報名:請電郵金大俠(chin8673@yahoo.com

   「寫·閱·評·聚」的宗旨有四:

   (一)、鼓勵中文寫作的興趣;

   (二)、提升中文寫作的技巧與水準;

   (三)、加強文章評論的質量與深度;

   (四)、促進創新及作品的思想性、文學性、藝術性。並以多元、尊重、包容、互助的方式參與每一次的聚會。

   「寫·閱·評·聚」歡迎對華文寫作有興趣的人申請加入, 加入條件是寫一篇500字以內的自我簡介、加入的期許及個人的寫作目標。「寫·閱·評·聚」的網站是http://blog.udn.com/WREMDC

   5/3第五十四回「寫·閱·評·聚」是第一次移到星期一晚上聚會,有16人與會,盛大又隆重。文章四篇,男女文友各半。會議由金慶松主持,徐安華計時,建議將聚會改到星期一的陳明珠趕來露個臉、問個好,就下線準備遠行了;孔家父女檔同來與會,一人上半場,一人下半場,接力賽;黑貓第一次與會,雖是旁聽,也出聲問候。

   〈第一次吃榴莲〉是作者「五十個人生第一次」系列中的一篇文章,文章內容豐富,順暢自然。「刷我的卡」(泰語中的「您好」)音意雙關,有趣有創意。文中跑題之處宜刪除,與榴莲相關者可增補,可做知識性的陳述、或是感悟性的虛構。

   〈亞裔不啞裔〉是亞裔的切身問題,描寫少數族裔歧視少數族裔的故事,是一篇極有價值的文章,尤其本月又是亞裔月,或可加個結語:「亞裔,何時該啞?何時不該啞?宜見機行事。」

   〈那一年我五歲〉標題不俗,很吸引人,原型來自電影《那一年,我十七》。文章內容豐富,起承轉合或可更順暢些。果樹結果的形容有創意:「像金雞下蛋似的」,加個結尾:「那一年,我五歲,在南臺灣,有著無盡的探險。」可首尾相應。

  〈順風耳標題引人,內容充實,文

筆順暢,情感細膩。像是一篇人類電話進展的歷史,溫馨的故事敘述,很容易引起過來人的共鳴。與國內家人打電話那一段寫得特別棒,打動人心。視頻電話集順風耳、千里眼於一身;現代人一機在手,遠遠勝過古時的順風耳、千里眼等神仙。結語或可短些。

   針對〈亞裔不啞裔〉一文中「滾回你的國家去」,姚遙崤的回話很棒:「我是美國印第安人,你才滾回你的國家去」,值得一學,阿琪在會場上立即展開學習。雷俊毅盛讚「寫·閱·評·聚」文章品質愈來愈高,參與度更加熱絡。由於該晚參與人數較多,每人2分鐘時限,考驗著主持人時間掌控能力,主持人強調,寫文章要扣題,評論文章也要扣題,文友們日漸精進。

   【與會者十六人:賈、梁、雷、吳、孔、孔、姚、蕭、李、黒、譚、葉、陳、原、徐、金】

206兵工廠的意外事件 作者:安少校

「轟隆!轟隆!轟隆!」一聲接一聲的巨響,火工所裝藥室的女作業員,有的制服破碎,有的頭上冒著煙,有的光著腳、有的臉上、身上沾著鮮血,沒命似的從車間裡奔出來,一面跑,一面瘋狂的叫「快逃!快逃啊!」上午十點多,我正在水電所辦公室,離裝藥室很近,聽到爆炸巨響和吵雜聲,快步走出,走在門口路邊正好看到這驚恐的一幕。

1976年7月,台北市基隆路的206兵工廠,發生了重大的爆炸事件。當年我29歲,軍階少校,任職於水電所,目睹了全部經過。那時是威權時期,爆炸事件,報紙完全沒有報導,只有幾位當事者,目擊者知道。我不是當事者,是目擊者,還負責過爆炸原因的鑑定,及事故現場的善後。

「噹噹!噹噹!噹噹!」兵工廠的兩部救火車,鈴聲緊急,飛駛而來。火工所的裝藥室有十多個,每間裝藥室有兩個教室大,容納一條彈藥裝配生產線。裝藥室都是獨棟建築,四面有兩公尺高,一公尺厚的水泥掩體,只留一個狹小的出入口,萬一發生事故,只毀壞一棟建築,災害不致向外擴大。疾駛而來的救火車停在掩體外圍,幾位消防員拉著水帶,接上消防水栓,從掩體外高高的向內灌水。

裝藥室內悶雷似的間歇爆炸聲持續不斷,碎片雜物四處飛散,濃煙上竄,火勢正猛烈的燃燒。沒多久,橘紅的火苗從屋頂竄出,發出「劈啪!劈啪!」碎裂聲,接著房頂「轟!」的一聲崩陷,掀起一陣旋風,將大股黑煙噴到半空中。熱氣、煙氣、爆炸聲,一陣接一陣。遙遠圍觀的我們,看得都心驚膽戰。

沒多久「哇嗚!哇嗚!」「噹噹!噹噹!」的聲音由遠而近,台北市信義區、松山區的救護車,消防車也緊急趕到。北市消防隊員最勇敢,水管接上消防栓,拉著就奮不顧身地向內衝。他們不知道爆炸起火的車間是迫擊炮彈的裝藥室。我們都替他們捏一把冷汗,幸好他們衝進掩體內,還沒踏進裝藥室車間,發覺不對,迅速撤退,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火工所所長,是高我兩屆的學長,臉色凝重地站在我旁邊,傷亡必不可免,現場正慌亂,能跑出來的人都跑出來了,裡面多少人傷亡,火勢正旺,不能進去,無從查起。不論傷亡多少,都是他的部屬,他憂心如焚,看著焚毀中的車間,盤算著要如何對受害家屬交代,及如何善後處理。我瞭解他的憂慮,幫不上忙,只能調集水電所員工,準備大火稍息後,就進去搜尋。

沒多久,廠長、副廠長、工務長、陸續趕來,我把他們請到水電所會議室。台北首善之都,松山區的206兵工廠發生了爆炸事件,口耳相傳,很快就會在台北傳開,戒嚴時期,這種意外事件是生死大事,如何應對,需先準備。廠長在水電所會議室召開了緊急會議,決定侍從官做對外發言人,統一口徑,說明爆炸事件經過。至於事故原因,等調查完畢再說。除發言人外,其他人一律不准對外發言,以免混淆視聽。基本定調後,會議才結束。

過了一個多小時,裝藥室內爆炸聲方停息,車間內火也已熄滅,消防隊仍持續向內灌水,滾滾濃煙還不停往上升。裡面溫度太高,還是不能進去。聯勤總部來電,馬上要派人來查看,廠長、副廠長、工務長,各自回辦公室做準備。

爆炸怎麼發生的?死傷人數有多少?財物損失有多大?接下來的訂單怎麼辦?諸多善後問題等待處裡。其中第一要務是調查事故發生原因。第二天風平浪靜,一早上班,我帶水電所兩位老師傅,會同其他單位調查人員,踏進大火燒過後,烏漆麻黑的車間。像戰爭過後的廢墟一樣,車間裡混亂景象,怵目驚心。空氣中充滿嗆鼻煙味,屋頂部分已倒塌,露出天光,地上到處都是燒成焦炭的桌椅、櫥櫃、設備、工具,甚至有幾處血跡斑斑。我的任務是檢查電路系統,查看爆炸是否因電線短路引起。

我帶著領班從車間的主供電箱查起,裡面的無熔絲開關、匯流排、電纜線都被高溫融化,沒看到電路短路現象。接著逐段檢查車間的配電系統,電線絕緣外皮都被融化,裸露出銅線,也沒找到短路點。檢查判斷,電路系統沒有異常,不是事故起點。知道爆炸事故不是因電路系統引起,我才放了心。

下午調查小組開會。每個單位報告檢查結果後,安全室總結:爆炸是從彈藥生產線的最後一個工位開始。那個工位,火藥已裝進藥包,只待塗膠封口就結束。因為那裡的炸藥爆炸威力最強大,工位附近的輸送帶桌椅全炸成一團,判斷應該是爆炸起始點。其他都是稍後大火引起的損毀。

為什麼這個工位出問題?研判是靜電火花引起。靜電火花或許是作業員進門時,沒有握穩靜電消除銅柄,消除身上靜電,或沒戴好連接至工作檯的靜電手環,也可能是作業時腳沒有確實踏在接地板所產生。

一個裝藥室車間,領班、輔工、作業員共三十多人,靠近門口的,離爆炸點遠的工位,大多逃了出來。爆炸點附近的,爆炸當場就死亡或負傷,沒幾個能逃得出來。調查小組決定:事故的原因可以對外公佈,傷亡人數,財物損失是國家機密,不能公佈。

那時還是戒嚴時期,外島前線的炮聲未歇。206兵工廠的生產任務繁重,傾毀的車間須盡快整修,恢復生產。水電所加班加點安裝車間配電系統,三個月後,裝藥室煥然一新,回復生產運作。

那次事件過後的懲處,工務長、安全室主任申誡、火工所所長記小過。我們水電所因迅速完成重建後的裝藥室水電工程,發放獎狀及獎金。

1978年,206兵工廠搬離台北市區,遷至三峽山邊。新廠區占地遼闊,裝藥室分布在隔絕的山谷裡,許多危險的裝藥工序改成自動化,安全設施也更完善,沒有再發生過爆炸事件。

本文原載於2021-02-18/19 《世界日報》上下古今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