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稿⋯⋯

為了鼓勵寫作閱讀、磨練評論技巧、欣賞多元意見、提升寫作能力,「寫·閱·評·聚」將於5/10舉辦第五十五回聚會。5/17舉辦第五十六回會議。允許參與者僅「閱·評·聚」,也歡迎非會員旁聽,額滿為止。

日期:5/10(週一)晚上7:30~8:30  文友交流(古文賞析)

日期:5/17(週一)晚上7:30~9:30  文章評論

地點:網路相聚

報名:請電郵金大俠(chin8673@yahoo.com

「寫·閱·評·聚」的宗旨有四:

(一)、鼓勵中文寫作的興趣;

(二)、提升中文寫作的技巧與水準;

(三)、加強文章評論的質量與深度;

(四)、促進創新及作品的思想性、文學性、藝術性。並以多元、尊重、包容、互助的方式參與每一次的聚會。

「寫·閱·評·聚」歡迎對華文寫作有興趣的人申請加入, 加入條件是寫一篇500字以內的自我簡介、加入的期許及個人的寫作目標。「寫·閱·評·聚」的網站是http://blog.udn.com/WREMDC

**********************************************************************************************************************

4/24「寫·閱·評·聚」文章評論時段由姚遙崤主持,三毛五擔任計時員。姚遙崤第一次主持,掌控會議,慎密穩健,九位參與者評論了四篇文章,交流熱絡,二位文友提出了書面評論。

  〈贈灰哥之友〉是三則打油詩,是針對第卌三回「寫·閱·評·聚」〈灰哥回家記〉一文的回應與衍生,文章會有回響,就是一種肯定。「莫怪村民小心眼,反悔翻臉人不多?」為原文提供另一角度的觀點。有趣的打油詩,或可加強押韻。

  〈「模範少數族裔」的隱性歧視〉是與吾等亞裔相關之文,令人深思,很有價值。為文層次分明,深刻、中肯又細緻,針針見血。結論簡短有力,有警醒作用。亞裔該怎麼做,或可補充。

  〈沈艷星〉是獨特又有趣的文章,值得一寫,更值得一讀。文章中與主題沈艷星無關的部分宜減輕,與沈艷星有關的部分宜再加強。文中不少簡體字宜更正,英文可直接使用中文。結論或過於武斷

  〈公說公有理 婆說婆有理〉是公婆對話錄,淺顯易懂又有趣,易引起共鳴。值得嘗試多樣的談話內容。附註似乎不需要,簡體字宜更正。

文友交流時段由金慶松主持,主題是「古文欣賞與學習」。選讀的古文是柳宗元的〈捕蛇者說〉,針對文中的一字一句,參與者學習甚殷。文中有不少寫作技巧可供學習,一、首段點題扼要,無一贅字,為全文舖墊。二、情節藉由對話而有抑揚頓挫,增加可讀性。三、「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號呼而轉徙,飢渴而頓踣。觸風雨,犯寒暑,呼噓毒癘,」是駢文句法,結構順暢,對鋪張情境、激揚情感,有獨到之處。四、駢散並用,有張揚,有緩和,有音樂的節奏感。五、「嗚呼!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於是蛇者乎!故爲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結論點出問題,又含蓄建議當局。結尾以少勝多,戛然而止。六、〈捕蛇者說〉脫胎於〈苛政猛於虎〉,以古寓今,以今應昔,可增加歷史深度。古文是現今寫作的滋養與底蘊,融會貫通消化吸收後,更能寫出文章的縱深與內涵。

【與會者九人:梁、雷、吳、姚、蕭、李、原、徐、金】

****************************************************************************************************************************************

陜北放羊

亮水珠 

   七十年代我們在陜北農村下鄉落戶時,曾經被生產隊派去做羊倌,就是放羊。

說到放羊,很多人腦海裏出現的是,藍藍的天上白雲飄,潔白的羊群像白雲一樣在綠油油的草原上慢慢地挪動,悠閑地吃着草。

   陜北放羊可不是那樣的。在陜北,多數的羊是黑山羊。牠們披着一身黑毛,四隻羊蹄可以攀爬陡峭的山坡。與牛不同,羊的眼睛雖然很大,但瞳孔是長條形,大而無神。一個羊倌放的一群羊有七八十隻。放羊說起來容易,這裏頭可有不少竅門。

  首先是把羊群從羊圈裏放出來。羊在裏面憋了一夜,又餓又渴。羊圈門一開,牠們都爭先恐後地向外跑。羊倌要數清楚這群羊有多少隻,心裏有數,以便晚上回來時清點,防止羊隻的丟失。可是怎麽數呢?羊倌要把住羊圈的門,只留一隻羊通過的縫隙。但是,羊群蜂擁而出,速度很快,羊倌要一眼看五隻羊,嘴裏數一個數,即五隻一數。同時還要管住已經出圈的羊不要亂跑,最後查看圈裏有沒有剩下沒出圈的羊。

  等到羊群都出了圈,羊倌關好圈門。下一個問題是去哪兒放羊。塬上的平地和大塊的坡地都種了莊稼。羊群不能禍害莊稼。放羊只能到陡峭的山溝坡上去。那裏有的長着各種野草,有的長滿了一人多高的灌木梢林。山羊天生就有在峭壁上攀爬的本領,牠們在懸崖峭壁上如履平地。放羊的人可沒有這本事,只能在峭壁的邊緣上引導着羊群。

有時,羊群進了梢林,羊倌只見梢林的灌木晃動,看不到羊群。好在羊群裏有頭羊,其他羊都會跟着頭羊走。羊倌要管住頭羊,又要督促落在後面的羊不要貪吃掉隊。更重要的是,羊倌要盡量不讓羊群散得太開,避免餓狼趁機叼走落單的羊。怎麽管住頭羊,引導羊群呢?羊倌用放羊鏟,就是木棍的頭上有一個小鐵鏟,鏟下一小塊土圪瘩,去打走錯路的頭羊,直到它走對路為止。還有,有經驗的頭羊也懂一些陜北話,特別是罵人的話。羊倌惡聲惡氣地大聲喊出一連串髒話,問候了羊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頭羊就知道自己走錯路了。我們當年為了放羊,只好學着說陜北的髒話。我曾經看到一位當年被下放到農村的留美博士揮着鞭子放五六隻綿羊,綿羊根本不理會他的吆喝,到處亂跑,他氣急敗壞地在後面一邊追,一邊大喊,“站住!站住!”可見,羊倌能說羊能懂的話十分重要。

當然,如果羊倌帶上一隻狗,牠就能幫助把羊群攏住,同時盡早發現附近是不是有餓狼。所以,我們去放羊的時候,都會從村裏帶上一隻狗一起去放羊。

羊群吃了草,要喝水。中午,羊倌把羊群趕到溝裏的小河裏喝水。由於塬上沒有水,羊群回村後沒水喝。所以,羊倌一定要讓羊群中午把水喝飽。天熱的時候,羊群喜歡躲在陰涼的地方而不去喝水。羊倌要把羊圈在河邊有陽光的空地上,讓它們曬太陽。羊群曬熱了,就會去多喝水了。趁這個機會,羊倌也會在河邊燒點兒開水,吃些乾糧。

   如果是羊的產羔季節,一群羊會有十幾隻甚至更多的小羊羔出生。羊群白天去山溝吃草,小羊羔幼小不能去。放羊出圈時,要防止小羊羔隨着羊群跑到圈外來。白天,小羊羔在圈裏一聲聲奶聲奶氣地呼喚羊媽媽。如果你把一隻手伸進羊圈,伸開五指,會有五隻小羊羔分別嘬着你的每一個手指頭,嘬得你心裏直癢癢。傍晚時分,羊群進村,羊媽媽們老遠就咩咩地呼喚自己的孩子,小羊羔們也大聲地回應着。羊群一進圈,羊媽媽便迫不及待地找到自己的孩子,小羊羔拼命地在媽媽的肚子下拱着羊媽媽漲得鼓鼓的乳房,使勁地嘬着奶,呈現一副動物母子情深的情景。

   雖然羊圈的圍欄紮得高而緊,又密密地綁了很多酸棗刺。餓狼有時還是能跳入羊圈。一旦餓狼入了羊圈,羊群就會拼命地向圈內擠壓。每隻羊都想逃避被狼咬死的厄運。由於羊圈圍欄很高,餓狼無法把死羊帶走,牠只能咬死幾隻羊,喝了血,吃些內臟,然後只身跳出羊圈。但羊群裏卻可能會連踩帶踏死十幾隻羊。山羊原来是準備長大賣了換錢。村裏只好把死羊分給各家各戶,來一頓意外的美餐。有時,我猜想,羊圈最裏面的山羊以為最安全,其實被踩死的危險最高。如果山羊不都是只顧自己的安危,而是幾十隻山羊一起沖向那只餓狼,被踩死的很可能就會是餓狼了。

   幾十年過去了,陜北的農村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塬上的平地種上了大片的蘋果樹,坡地上都是經濟樹林。由於山羊吃草時把草根都會拔出來吃掉,對植被不好。村裏已經不允許山羊出圈,只能圈養。村民們生活條件好了,想吃肉時隨時可以買到,紛紛不再養羊了。我們當羊倌的經歷成了歷史。當帶着孫輩們在動物園來看到黑山羊,我不由自主就會和他們講起當年做羊倌的經歷。他們則瞪着大眼睛,彷彿在聽神話故事。

(本文於01/09-10/2021刊載於世界日報上下古今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