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遊輪之旅 (4)

4 月 12, 2021

(【旅遊文學】第19號)

作者:易欣

那裡,地球曾移山倒海,繪出跟東方不一樣的山川地理;那裡,古印加人也曾創造出輝煌的文明,流傳後世。南美洲,遙遠而陌生的土地,我們來了!華盛頓知青協會連續八年組織大型旅遊,2019年選擇了中南美洲。 12月6日,80多位知青和親友乘「挪威之星」號從邁阿密出發,開啟了我們的遊輪之旅。旅程包括開曼群島、哥斯達黎加、秘魯和智利四個國家的9個城市,還經過巴拿馬運河從大西洋到太平洋,歷時18天,航程約5000公里(相當於2700海哩左右)。

六 秘魯 利馬

        一個國家的首都總是應該觀光一下的,我們大部隊在美國就預訂好了「利馬一日遊」,兩輛大巴車,還有華人導遊。早上我們從卡亞俄港下船時,導遊已經舉著牌子在迎接我們了。我們2號車的導遊是個廣東女孩,她爺爺是來到秘魯的第一代,算是比較新的移民,所以她的「粵普」(廣東普通話)講得很好。在卡亞俄到利馬的車上,她的熱情和一些介紹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秘魯是自然條件比較優厚的農礦業國家,安第斯山就是土豆的「老家」。想不到的是那裡竟然有三千多種土豆和上千種玉米,而且這些品種都還存在!印象中,我們小時候和在農村吃過的一些中國農產品都已經看不到了,比如粳稻米、秤砣紅薯,不知道是不是還有人在種。導遊說秘魯的交通除了海運就是公路(的確汽車很多),沒有鐵路。而這裡的人性格寬和懶散,整個國家的節奏都比較慢。

        回想一下秘魯的歷史,我不禁很為這創造出燦爛文明卻又太「老實」的民族抱屈。本來,這裡像古老的中國一樣,是一個和平寧靜的地方,可是16世紀西班牙殖民者入侵了。他們武力不能征服這個國家,就使用非常卑鄙無恥的手段。首領皮薩羅以「會晤」為名誘俘了印加王,向印加人勒索巨額贖金,聲稱須用黃金填滿長22英尺、寬17英尺、一人多高的房間,印加人竟然實誠到信以為真。贖金送去,皮薩羅卻依然絞死了印加王。而更可惡的是,殖民者在征服「新大陸」的過程中帶去了天花、霍亂、流感、瘧疾、麻疹、鼠疫等各種傳染病,甚至故意「贈送」天花病人用過的毯子、衣物,使毫無免疫力的原住民大量死亡。最終數千萬人口的印第安人幾乎滅絕,只剩下一兩百萬人,秘魯也和南美洲所有地方一樣,人民被奴役、財富被掠奪,古蹟被摧毀,陷入殖民地的悲慘境遇。

        兩百多年後秘魯好不容易獨立,這樣一個平和的國家卻又為鳥糞攪入了一場大戰。戰事發生在秘魯、智利和玻利維亞之間,緣由是爭奪三國交界的阿塔卡馬沙漠地區。本來,他們誰也沒重視那片不毛之地,可18世紀中期卻突然發現那裡積著六、七十公分厚的鳥糞,地下還有銀礦和硝石,這些資源帶來的可是巨額財富啊!於是一場叫做「鳥糞戰爭」或「硝石戰爭」的大戰打了起來。十年之後,玻利維亞不僅丟了領土,連出海口都喪失了,至今還在向聯合國「討公道」;玻、秘兩國總統因為戰敗都下了台,秘魯戰敗還不得不割讓了阿里卡等大片國土;智利成了最大贏家,不僅幾乎壟斷全部硝石資源,成為世界唯一的和最大的天然硝石出口國,還曾經打到秘魯首都利馬,掠奪了大批財富和文物。如今,智利成為南美洲三強(巴西、阿根廷、智利)之一,三國之間的關係仍然不很親密。

        利馬是世界著名的「無雨城」,六百年沒有下過雨了。為何?只因這裡的盛行風向恰好與海平面平行,水汽難以上升,又受到西邊太平洋涼流的影響,空氣雖潮濕那雨就是下不來。呵呵,世界真奇妙!一路上看去,植被雖然不多,但綠樹草坪乾淨清爽,市政建設很不錯。很多房屋仍然沒有頂,一問,才知道是為了「避稅」。因為秘魯政府有規定,沒有完工的房屋不收稅,所以很多房子寧肯成為「爛尾房」。不過首善之區到底還是不同些,近市區明顯的有了不少高樓大廈和亮眼的廣場。

        上午我們遊覽利馬古城(老城)。自1535年成為秘魯的首都以後,利馬在大部分殖民地時期都是南美洲最重要的政治和商業中心。這裡有很多輝煌的建築,有美洲歷史上第一所大學和很多博物館,所以被聯合國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我們停車的首站「聖馬丁將軍廣場」就十分宏闊漂亮。這位將軍是阿根廷人,也是秘魯獨立戰爭中的關鍵人物。廣場周圍建築宏偉,街道寬直,鮮花綠樹點綴其間,藍天下看去賞心悅目。

        我們在導遊帶領下步行到附近的聖弗朗西斯科修道院。在我們印像中,修道院裡似乎全是「嬤嬤」,不過這裡是個男性的修道院,裡面有兩個全世界都極其聞名的地方。雖然它左右的拉·索雷達教堂、埃爾·米拉格羅教堂、馬約爾修道院等都保存著大量藝術珍品,尤其15張大幅畫像組成的使徒群像被譽為「拉丁美洲獨一無二的藝術精品」,也不能與聖弗朗西斯科修道院相比。只可惜,裡面不許拍照。

        走進宏大且雕塑精美的正門,高高的穹頂下正中是一道寬闊華貴的樓梯,即使現代建築恐怕也無法與之相比。樓梯大約有四、五米寬,磚砌的梯級漆成暗紅色,五寸寬的鑲邊和兩側扶手都是貴重的桃花心木。樓上唱詩班橢圓形的廳堂裡,中央有個碩大而且可轉動的譜架,五線譜的歌本高達一米。廳堂周圍一圈桃花心木座椅一塵不染,不僅可以翻起,椅背扶手都有精美的雕刻。

        但這些並不足以「馳名世界」。另一邊,聖弗朗西斯科的圖書館才是舉世聞名的寶藏。這裡收藏著極其珍貴的皮草書約25,000冊,羊皮書約6,000冊。除了經書,也包括很多歷史、地理、天文等各方面的書籍,是秘魯乃至世界宗教文化重要的研究地。圖書館是個屋頂很高的長形房間,面積大約40X8米,靠牆周圍兩層全是書架,一目了然。中間兩邊各有一座小巧的螺旋形樓梯通到二層書架前的環形走道。褪色的書籍在昏暗的燈光下默默無語,他們面前已經不再有舉著蠟燭去尋找什麼的哲人。那些也曾多姿多彩的過往,那些沉澱的智識與時光,是否還有現代的手去觸摸呢?不知道。

        從樓上轉入地下,另一個最著名也最瘆人的地方來了。聖弗朗西斯科修道院收藏著70,000具以上人的骸骨,而且是世界上唯一向世人開放的地方。陰森低矮的磚砌地道裡,兩邊一個個方形的格子分大人、小孩放滿了頭骨和大腿骨。地道中央有一個約五米深、兩三米直徑的圓形磚洞,那是處理屍體的地方。秘魯人認為「教堂會通往天國」,所以人去世後就把遺體送到這裡來。先在那個磚洞裡一層層堆砌、腐爛,然後修道院負責把剩下的頭骨和大腿骨收集起來,分類貯放。據說後來骸骨太多地方不夠,慢慢只接受富人的遺體,最後完全停止,但一直對外開放參觀。儘管地道裡通風還好,也沒有什麼氣味,但在裡面走過仍然感覺氣悶和難受,怪不得這裡被稱為世界上最恐怖的「人骨教堂」。出來長透一口氣——總算見識了!

        我這人,天性不喜歡閉塞的地方,總覺得有一種壓抑感,所以連出去遊玩都喜歡山水不大愛去洞窟之類。從聖弗朗西斯科修道院出來只覺神清氣爽,走到利馬的「武器廣場」,又恢復了一片平安喜樂之心。這裡有秘魯的總統府,雖然氣派地佔據了廣場的整個一邊,但很平民化,建築的鐵柵門外就是人來人往的廣場,門口只有兩個衛兵站崗。利馬聖殿主教座堂佔據了廣場的另一邊,這座原建於15世紀、1904年重建的教堂是巴洛克式、哥特式與羅馬式混合的風格:哥特式的尖頂高聳,巴洛克式充滿動態和精美雕刻的外部造型,而建築的宏偉巨大和半圓形的拱券結構,又充滿了古羅馬建築的特徵。教堂巨大的雕花飄窗別處很少見,它使整個建築物的色彩更加強烈,不愧是利馬著名的地標性建築之一。

        總統府對面黃色的建築是利馬市政廳,LOGO上已掛起了巨大的聖誕花環。廣場周圍還有很多商店,門前熙來攘往的十分熱鬧——那裡也有「騎樓」,西班牙式的,外面跟建築物外牆連成一體,一個個拱門整齊又漂亮。我們還碰巧看到了一個「遊行」,前面有打著旗的衛兵,後面有吹奏行進的樂隊,中間的教士們抬著一個花台,上面有一尊塑像。是出殯?不像,沒有哀傷;是慶祝?氣氛不對,缺少歡樂。後來才有人打聽到,這是個紀念為國捐軀英雄的儀式,每個週日的上午都會舉行。

        武器廣場曾經是秘魯的鬥牛場和執行死刑的地方,1821年聖馬丁將軍在此宣布獨立,現在這裡仍是秘魯重大節慶活動的舉辦地。廣場中心後來建起了銅的噴水池,中央頂端是個長翅膀的號手,下面8個噴水的怪獸造型特別,可能也有什麼講究的吧。看著廣場的繁華,人們可能想像不到近在咫尺的後面山坡上就是利馬的貧民窟。導遊告訴我們,她來利馬快30年了,從來不敢到那山上去。

        下午我們到了利馬的新城區,傳統的西班牙建築與新樓倒也十分和諧。海濱的公園寬敞舒適,綠化很好,一路之隔的「海景房」據說價格不菲,約四十多萬美元一套,對當地人來說還是很昂貴的。我們在海濱一個商業中心吃午飯,導遊介紹說各種選擇很多。我問她:「有羊駝肉嗎?」「沒有。」「有烤豚鼠嗎?」「沒有,那些都要到東部高原才有。」「那,這裡是海邊,有Ceviche(一種以柑橘或檸檬浸泡的海鮮,被稱之為秘魯的「國菜」)嗎?」「也沒有。」哎呀,秘魯人太不會做生意了!如果中國人在這裡,三千種土豆、一千種玉米、獨特的肉食和生魚海鮮,該弄出怎樣火熱的「美食遊」啊!最後,我的午餐是秘魯式 「Chifa」,炒飯和牛肉,總共約11美元。味道其實還可以,但那個飯吃上去像是陳米煮得半生半熟,乾硬而缺少漿汁不敢恭維(按湖南人的說法:被鬼吃過頭遍了)。不過我還是找到了南美的特色飲料「印加可樂」,據說在當地比可口可樂受歡迎得多。口味嘛,跟普通的甜汽水一樣,帶有菠蘿、柑橘等水果味,價格接近3美元。

        下午我們參觀了秘魯著名的打卡地「黃金博物館」(Museo Larco,也被叫做「兵器博物館」)。這裡跟一般博物館莊嚴的外觀完全不一樣,倒像是一座鮮花盛開的庭園。大門外的牆上從下到頂爬滿了紅色和紫紅色的三角梅,裡面到處是盆栽的花卉和各種仙人掌,有的比人高出一兩倍。博物館後面還有一個特別漂亮的院子,甚至有一個小餐館,據說味道很不錯的。

        這個私人博物館屬於Larco 家族,創始人Larco Hoyle先生曾留學美國,一生致力於古秘魯的研究。他在父親支持下到南美各處旅行收購藏品,還資助了很多考古發掘,於1926年創建了這個博物館,時間恰好與中國1925年10月建立的故宮博物院差不多。該館的館藏有秘魯各個時期的文物45,000多件,石、陶、金屬、織品、飾物等每件都非常精緻,陳列也達到世界著名博物館的格局,已被列入「全球25個最佳博物館」之一,對一個私人博物館來說殊屬不易。還有一個特別之處是館藏最多的陶器中,有很多表現性愛的情趣陶瓷,算得是世界上的獨一份。

        黃金博物館不像很多博物館那樣按年代劃分陳列品,而是按展品不同質地來分類的。進門是建館者介紹和石雕,緊接著就是陶器。秘魯人的製陶技術很高超,彩陶的花紋和色彩都很漂亮,一些形狀古古怪怪的器物工藝複雜,也往往讓人莞爾。只可惜西班牙文的簡單說明我們看不懂,大都搞不清年代和所代表的含義。織物圖案和色彩跟中國的一些少數民族有相似之處,羽毛織物倒是第一次看見。導遊介紹的鎮館之寶「結繩記事」是十分罕見的藏品,看上去很複雜的樣子,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在西班牙殖民時期,侵略者主要掠奪南美的黃金白銀這些貴金屬,據說很多工藝精巧華貴的飾物都被熔掉了,十分可惜。網上介紹說博物館還有一個儲藏室,有時候會開放,那些「情趣陶瓷」可能都存放在裡面,但我們沒有看到。利馬的一日遊內容豐富,很有「飽足感」卻也有點「消化不良」。

        坐汽車回船上,利馬港正沐浴在絢麗的夕陽中。大吊車昂然而立,雄姿英發。晚上翻著手機上的照片,目光一下就凝住了,彷彿那就是我們知青的身影:一身正氣錚錚傲骨,背負著自身、家庭和社會的重負,經歷了無數風霜;如今雖然年歲漸長,卻依然在學習,在瀟灑著昂首向前。

  於是作詩題照曰:「夕陽休道近黃昏,臨海迎波看大鯤,負重不辭心勝鐵,櫛風沐雨伴乾坤。」

聖馬丁將軍廣場
總統府
利馬新城區
黃金博物館
黃金博物館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