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稿⋯⋯

為了鼓勵寫作閱讀、磨練評論技巧、欣賞多元意見、提升寫作能力,「寫·閱·評·聚」將於4/10舉辦第五十二回聚會。允許參與者僅「閱·評·聚」,也歡迎非會員旁聽,額滿為止。

日期:4/10(週六)下午1:30~4:30

地點:網路相聚

型式:聚會時,針對每一篇文章,參與者在二分鐘內輪流提出個人的意見及建設性的看法

參與資格:「寫·閱·評·聚」會員,非會員可旁聽;聚會前必須閱畢所有的匿名文章

報名:請電郵金大俠(chin8673@yahoo.com

「寫·閱·評·聚」的宗旨有四:

(一)、鼓勵中文寫作的興趣;

(二)、提升中文寫作的技巧與水準;

(三)、加強文章評論的質量與深度;

(四)、促進創新及作品的思想性、文學性、藝術性。並以多元、尊重、包容、互助的方式參與每一次的聚會。「寫·閱·評·聚」歡迎對華文寫作有興趣的人申請加入, 加入條件是寫一篇500字以內的自我簡介、加入的期許及個人的寫作目標。「寫·閱·評·聚」的網站是http://blog.udn.com/WREMDC/article

3/28「寫·閱·評·聚」文章評論時段由雷俊毅主持,格格擔任計時員。十二位參與者評論了四篇文章,二位文友提出了書面評論。

   〈良友〉是一篇懷念老友的文章,描寫美女,形容優美,頗多佳句,例如:「杏眼含笑朱唇帶怯,粉紅的兩腮種著酒窩。她的身段像個海島,山巒起伏,襯托出楊玉環似的海岸線條。」文句轉接順暢有巧思。結語餘味無窮。

   〈促銷——免費入住〉是有趣的時事小說,文筆順暢,頗有寓義。第三大段內容稍嫌不足,同音字、近音字的故事,免費入住的趣事,允許無家者入住以回饋社會等都可以補入。

   〈相聚在雲端〉是一篇文筆流暢的生活散文,內容正向感人,描述疫情嚴峻下社區鄰里的友好互助、有情有義,內容或可增加一些,例如,別的社區的狀況,以為對比。

   〈老油條〉一文以老油條來解思鄉之情,是抒情懷鄉美食的散文佳作。老油條,雙關語,擬人化,更是巧思創意。文章或可補充做油條試誤的過程,期待之情、失敗之沮,成、敗的對比。

**************************************************************

文友交流時段由金慶松主持,主題是「古文欣賞與學習」。

選讀的古文是蘇軾的〈前赤壁賦〉,參與者交流熱絡。文中有不少寫作技巧可供學習.

一、節奏感掌握極佳,偶句、散句交錯迭出,短句、長句交互運用,有對稱的美感,有不對稱的隨興,有短句、長句的變化。

二、由客觀描寫描述到主觀的感受感悟。

三、巧用意象音樂暗喻,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以應和作者自身的厄運逆境。

四、善用對話的散文,較活潑生動,讀者也易投入。

五、引經據典,說歷史典故、人物,增加縱深。敘事又抒懷,見證歷史之無常。

六、蘇子回話,將文章提升到哲學的境界,水、清風、明月,變與不變,具象與抽象,得與失。

七、文句轉折靈活,運用自如:少焉、於是、況、且夫。

八、敘事抒情議論融為一體。結尾嘎然而止,不囉唆,以少勝多(less is more)。

九、詞性活化應用,「歌窈窕之章」,「歌」以名詞作動詞;擊空明兮溯流光,「空明」以形容詞當名詞;不知東方之既白,「白」以形容詞作動詞。

十、不少特殊句式,「渺渺兮予懷」是主謂倒裝句;「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是定語後置(被動句)。古文是現今寫作的滋養與底蘊,融會貫通消化吸收後,更能寫出文章的縱深與內涵。文友們極喜歡一系列的「古文欣賞與學習」,尤其是蘇東坡的文章,建議下回再來拜讀蘇子。

【與會者十二人:雷、原、譚、黃、梁、姚、李、陳、蕭、賈、高、金】

**********************************************************************************************

人生旅程書伴行(上)    作者  江陽生

本人不嗜菸酒茶,唯愛閱讀書籍而已。書是我永遠的朋友。

幼時第一冊書,是五歲生日小舅帶我去書店買的一本連環畫。書名早已忘了,內容卻印象深刻,是一小男孩鬥石怪的外國童話故事。儘管我愛不釋手,睡覺也藏在枕下,但後來不知所終。

小學每逢開學第一天,老師將新課本堆放講台上,逐一叫名領取,是最令人開心的時刻。到手後,迫不及待捧書翻看,回家翻找彩色畫報、漂亮張頁包作外皮,愛護備至。

但隨時日流逝,書中插圖漸被「加工」:男子頭上加了盔甲,女孩嘴上描了鬍鬚……。期末未到,課本早已塗抹汙損,邊卷頁折,殘破不堪。

我因活潑好動極為頑皮,令家父母和老師十分頭痛。我曾將父親大學時的英文原版書頁偷偷撕下,折疊作注玩賭博遊戲,被發現時一箱書僅剩封面硬殼,毀損書籍劣行受到責罰,終生難忘。

小學三年級,班主任薛老師找到辦法——讓我管理班上兩紙箱課外讀物,才變成一個「乖」孩子,從此到那些歐洲童話、中國神話,以及俄羅斯民間故事裡去折騰。

猶記得,暑期最愛的遊戲之一,是亮出家中「小人書」擺攤「出租」,招來鄰童手持我自製分發的「鈔票」租閱,到手一疊鬼畫符般手繪破紙,自娛自樂,樂在其中。

進入中學,癡迷於課外書籍。課間休息、午休時間、餐後寢前,乃至「勤工儉學」和下鄉支農勞動,只要有任何間隙時間,都要到隨身的文學讀物裡去遊覽一番。被趣書吸引,爭分奪秒搶時間閱讀,甚至練就邊走邊讀的「走讀」功夫。

初中時,逢「大煉鋼鐵」熱潮,因年齡小不讓參與,趁機私下租來禁書「蜀山劍俠傳」等武俠小說,與同學躲在宿舍屋後土溝中各踞一端──閱讀兼警戒老師突襲,驚險連連成為日後笑談資料。

中學時期因家遠,在校寄宿,暑期常在學校從事修補圍牆等勞動,以獲允許在校免費食宿,方便讀書和複習功課。白天勞累後,晚上在寂靜的學生宿舍裡昏暗燈光下,漫漫長夜裡,貪婪地吞食床頭一大堆小說,神遊古今中外。

因熱愛閱讀,獲得圖書館陶老師優待,特准我可隨時進入書庫任意瀏覽選書,讓在櫃外查卡片填借單的同學們羨慕加妒忌。

那時,除了像大家一樣讀「青春之歌」、「林海雪原」、「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革命小說外,在讀完「水滸傳」、「西遊記」後,我已由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導遊「八十天環遊地球」、伴著柯南道爾追索「福爾摩斯偵探案」、聆聽荷馬吟詠「伊利亞特」、向亞里斯多德學習「邏輯三段論」,還沉迷於「聊齋志異」和明清傳奇裡的才子佳人狐鬼神妖了。

陶老師曾送我一紙箱她學生時代的文學藏書,雖是黃色毛邊紙、印刷粗糙,可是裡頭有「獵人日記」、「安娜卡列尼娜」、「初戀」、「茶花女」等,全是當時圖書館見不到的俄國、法國文學名著。

文革後期,我工作後第一次回鄉探親,四處詢問打聽,終於在離開家鄉前一天,獲得早被造反派驅出學校的陶老師住址。當我前去那偏僻的陋巷窄室探望時,她已身患重症,躺臥病床,面如白紙而命在旦夕。我詢問何事能夠相助,老師立刻答曰,「想看小說!我就是想看小說!」當即托朋友搜羅送去。那是我與恩師的最後一面。

六○年代文科政治風險高,考大學我選讀了工科專業。學校大力鼓吹政治掛帥,嚴厲批判「只專不紅」,學生既不敢努力學外語,也不敢看外國小說。學校圖書館不僅是複習功課好去處,大量外國文學名著也十分誘人,只是必須避開同學,否則很易被人告密落個「白專」或「資產階級思想嚴重」的政治劣名。我只好背著人們躲去教學樓裡僻靜處,偷讀俄文小說「戰爭與和平」和「復活」等,既學習俄語又聊對文學書籍的飢渴。

文革來臨,古今中外圖書典籍遭受空前劫難。身處群眾造反運動滾滾洪流,我曾多次見證中學生紅衛兵「破四舊」抄家,將無數圖書投擲烈焰中焚毀,心感萬分痛惜,但只能眼睜睜地袖手旁觀。

刊載於2020-11-18 《世界日报》的上下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