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育》2021年3月14日第19號)

作者:汪欣

從兒女很小的時候開始,我就經常提醒他們 ,一個人的教養氣質,就從談吐說話中看出。

兒女們小學時,有一陣子我注意到,每當兒子犯了小錯,或是忘了做什麼的時候,女兒經常會以高好幾度的聲音對弟弟說 :

「弟弟! What’s wrong with you? 」語氣中充滿了責備與不耐。

好脾氣的兒子聽了雖然不舒服,卻也不辯解; 而我聽了總是眉頭一皺,心裡充滿疑惑,我們從不曾對兒女這樣說話,女兒是從哪裡學來的 ? 我得找女兒好好談一談 ! 

終於,機會來了! 有一天下午我們在外面時,女兒 手一滑,把手上剛從咖啡店拿的一杯水掉到地下,塑膠杯裂了,開始滴滴答答的漏水。

其實這是件小事,旁邊就有垃圾桶。我本想直接跟女兒說把水杯丟掉,但是念頭一轉,我眉頭一皺,以嚴肅的語氣問她 : 

「姊姊! What’s wrong with you? 」

女兒有點楞住了,因為我從沒說過這樣的話 ! 

「妳聽到這句話的感覺如何 ?」我問她,

「很不好 !」女兒搖搖頭,

「可是妳最近經常對弟弟這麽說呢 ! 媽咪不是要責備妳,媽咪只是希望,妳能夠體會弟弟的感覺。」我以平靜緩和的語氣對女兒說 , 

「I am sorry!」聰明的她懂了。

從那時候起,我再也沒聽過女兒說「 What’s wrong with you? 」了。

兒子十歲時,有一次全家受邀做客。主人家的男孩和兒子個性很不相同,玩不到一起。大人們坐在餐廳聊天, 主人家的男孩也坐在餐桌旁看書,兒子覺得百般無聊,於是在餐廳旁的客廳開始小聲的唱起歌來。 

這時候,忽然聽見主人的男孩大聲的對兒子說: 「Shut up!」臉上盡是厭惡不耐煩的表情。我楞住了,這是個小時候甜美可愛的小男孩。我的臉色大概不是很好, 主人為了緩和氣氛,笑嘻嘻的對他兒子說: 

「你應該說 “Please” shut up!」

可是我一點兒也笑不出來。這時我家女兒開口了: 

「叔叔, “shut up” 這兩個字在我們家是不能說的!」  

「那你們怎麼說呢?」 叔叔笑問, 

「Please be quiet。」 女兒回答。

說實話,我有點如坐針氈。因為從坐下來聊天開始,我就體會到主人對於小朋友說話尺度的”寬容”: 譬如, 主人女兒一會兒說她媽媽很"fat",或者動不動就對她父母說: 「What’s wrong with you?」 或是以”stupid”來批評人事物,而主人夫婦似乎習以為常,這實在令我無法理解。在回家的車上,我問兒女: 

「你們覺得這樣的說話適當嗎?」 

「你們願意別人把這些話用在你們身上嗎?」 孩子們都皺起了眉搖搖頭。

我教育小朋友的觀念,一直是”大節不逾矩,小節出入可也”,因為將心比心,我也曾是個孩子,也有過小叛逆; 所以我給予兒女充分的自主權和信任; 但是有一點我很堅持: 他們很小的時候開始我就經常提醒,從談吐說話中很容易看出一個人的教養氣質,所以在我們家,有些字不能用,有些話不能說:

詛咒,粗俗不雅,或是充滿強烈負面情緒的字不能用; 

駡人,諷刺批評,或是對人不尊敬的話不能說; 

有一次女兒告訴我:「媽咪,平時我們在家不能說的話,每天在校車上都會聽到一百次!」

還有一次女兒同學的媽媽告訴我,她對我女兒印象最深的一次,就是她無意間聽到我女兒對同學說:「妳不該對妳媽媽這樣說話的!」

後來我也發現,許多孩子用了不適當的字或說了不恰當的話,有些是家長在家裡就是這麼説話的,從小耳濡目染;有些是家長對言語尺度的”寬容”或忽略,没有即時糾正;還有些是孩子在學校或媒體上學來的,只覺得這樣說很”酷”,卻不知道這句話這個字的意思。

不是只有孩子有些話不能說,父母也有些話不能説。經常父母親無意間的一句話,卻是言者無心,聽者有意,可能嚴重傷害了孩子的自尊與感情,對於親子關係造成長期負面的影響而不自知。

將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相信沒有人願意這些不恰當的話語被用在自己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