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習慣壞習慣

2 月 26, 2021

(【報導文學】For2021年2月26日第15號)                           

作者:格格                                                                             

    每當新的一年開始,人人有新年新決心;戒除壞習慣、建立好習慣。比方說,學學西班牙語、運動鍛鍊、少看電視、少用手機、減少網路採購,戒酒戒煙等等。新年開始,人難免懷有一種「單純的樂觀」。股票市場也有所謂的「一月效應 」(January Effect)。投資大眾對市場願景樂觀,膽敢多購買一些風險較大的股票。一月的股票市場表現平均比較好。心理學家說,這是一種「虛假希望症狀 」(False-hope Syndrome.),一種不切實際的寄望,自以為我們能夠在一個新的開端,改變習慣性行為。研究報告指出,「以個人的意志改變習慣是無望的」。改變習慣的有效計策,不能依賴個人的堅強意志。

    亞里士多德說:「人的一生就是一大堆的『習慣』,聯繫著我們命中注定的氣運。」英國裔社會心理學家,兼美國南加州大學教授 Wendy Wood 女士的新著作《好習慣,壞習慣》(Good Habits, Bad Habits),探討這個主題。Wood 解釋,人的心理有多重分開又互相連結的機械性,引導人的行為與決定。通常,我們只能夠詮釋自己的決定,這種決定叫做「自我反思幻象」。這種幻象很可能導致個人的偏見;誤以為,自我反省是確切的「自我認知」。以為,自我的決定比別人的優越。

    人腦在「無意識的生吞死記」和「有意識的任務進行」當中,核磁掃描可以照相神經元網絡的活動。學習一項新的任務的時候,腦的活動聚集在前額葉皮質,與「做決定」和「執行控制」有關聯。當職務工作不斷重複同樣的動能,腦子會進入所謂的「低等機械性心態」。這時候,不斷重複的歷行任務就變成了「習慣」。 越低等的頭腦部位,需要越少的智力能量。 比方說,開車的時侯,我們不需要花太多心思綁安全帶、發動引擎、檢查後照鏡、踩油門。這些習慣性的動作在我們的記憶庫裡,集聚成一塊單位。腦子裏剩餘的空間,就可以讓注意力集中在「有意識的專注」。所以,邊開車,我們可以有意識地邊想,晚上要做什麼菜、給哪個朋友打電話等等。

    習慣的形成是人的行為被某種心理綁架,行為因而失去變通的自主。比方說,手機綁架了現代人,人不由自主地變成手機的奴俾。研究發現,無論我們從事的工作有多麼複雜,一天的時間有百分之四十三,我們都是心不在焉。幾乎一半的行動都是無意識的。這足以說明其他百分之五十七的有意識性的理解,不足以改變習慣性的行為。 一九九一年以前,美國人並不知道每天應該吃五種不同的水果跟蔬菜。到了二零一八年,只有百分之十二的美國人,每天吃兩種不同的水果;百分之九的人吃三種不同的蔬果。這證明營養食品的知識,並不能改變我們的飲食習慣;良好的意圖沒有辦法改變固執的習慣。

    另一個實驗是大學生記錄自己的不良習慣。違規的項目頗多,比方說,熬夜看電視、早上懶床、暴飲暴食、求學怠惰。改個環境,到圖書館自修,因為圖書館沒有電視的誘惑。吃不到零食,是因為宿舍的冰箱裡不放零食。周遭環境的改變能夠破壞習慣性行為。

    一九六零年代史丹福大學做了一個棉花糖實驗。兩組小朋友坐在棉花糖前面,一組看得到棉花糖,另外一組看得到糖果盒,看不到盒子裡頭的棉花糖。實驗結果,看得到棉花糖的一組,小朋友等了六分鐘,就抓起棉花糖往嘴裡塞。 看不到棉花糖的一組,可以等十分鐘。這個實驗證明,自我控制會受到視覺情況的影響。

    所謂的「阻礙」或「摩擦」是節制壞習慣的重檔力量。以外在的摩擦來阻礙內在的頑固。比方說,把香煙自動販賣機挪走、煙草電視廣告取消、收音機廣告取消,可以使抽煙率降低。 然而,麥當勞連鎖店規定,店員一定要問顧客:「您要不要順便加薯條?」。這是經過設計的「暗示」。前任 Uber經濟研究主管 M.Keith Chen 先生說,這類的設計是要加強「誘惑」,減低阻礙。 Charles Duhigg 寫的 The Power of Habit (2012)談到,速食工業和麥當勞為了促進消費,編程設計多加油脂,多加鹹味。嚐到鹹味和油脂,消費者的頭腦馬上感覺得到「獎賞」。 一集 Netflix Hulu HBO 影片還沒看完,下一個新影片廣告的獎賞(引誘)已經出現在觀眾眼前了。如此強迫性的「暗示」和「獎賞」,前呼後應,會增強消費者的慾妄。

    有一個女士喜歡咬指甲。當她想要咬的時候,讓她掰手指頭關節,換個動作。這意圖不是禁止舊習慣,而是用其它的新動作替代老習慣。Duhigg 說,他發現自己體重劇增,因為每天下午習慣到樓下咖啡廳買餅乾零食。他在辦公室裏掛了一個大禁條「不吃餅乾!」也不能阻撓餅乾的誘惑。他決定吃甜甜圈不吃餅乾。這樣換湯不換藥,根本無法達到減肥的目的。最後,他才按照研究報告的推薦,改變時間、地點、情緒、還有周圍的人。最有效的辦法 – 想到樓下買餅乾的時候,他故意繞到同事的辦公室聊聊天,轉換自己的注意力。如此不斷「重複」的演練新的行為,新行為會轉變成長久的自然習性。一般來說,塑造新習慣,要連續練習二十一天,不間斷。

    我的老友海瑞身高大約六英呎五吋,體重三百多磅。做人處事海派,出手大方,恰似他的外型。為了減肥,家裡地下室裝置了一流的健身運動器材。惱人,腰帶勒著肚皮,總是短三吋。繳費參加了健身房,也懶得去鍛鍊。海瑞長恨此身太福态!那年除夕,他發誓新年開始必得減肥成功。他「獨自」包攬了一家健身房;合約簽訂,健身公司把一系列的運動器材,搬運到一輛十八輪大卡車上,再塞進去一個專業教練,車開到海瑞家門口,獨家訓練他一個人,一個星期上課三次。

    我不好意思跟海瑞說,改變饞嘴的「壞習慣」才能減肥成功。他需要的是毅力。老天知道,頑固的習慣和誠懇的毅力是對頭冤家。海瑞先生不幸兩年前過世。他當年應該把家裡冰箱和垃圾食物,鎖在健身公司的大卡車上,然後把鑰匙扔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