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萬喚第一針

2 月 16, 2021

夏勁戈

二〇二一年一月二十九日 Washington Post 報紙登載了有關八十八歲疫苗專家 Stanley plotkin 談話的短文。他說他一生為發展各種疫苗貢獻了六十年,這次為了須要打新冠疫苗,卻花了好幾個星期都沒能打到針。
不但他如此,近月來許多朋友和我們也是為了找地方打針而弄得昏頭漲頭非常沮喪。不像以前打流行性感冒防疫針那樣,跑去藥房一站就輕而易舉打到了。為了增加機會,在朋友和女兒的建議下,我們在四、五個地方都註了冊,給了我們的生辰八字和聯絡的訊息,以便早日接到疫苗的消息叫我們去訂打針的時間,但是有的是石沉大海,有的是慢了一步名額已滿,害得我們十分懊惱。
還好皇天不負苦心人,一月下旬有一天,我在家正準備開車去看眼科醫生,手機連響了兩聲,一看是叫我去訂打針時間的好消息,為了要趕去醫生處,就把手機給了太座,請她幫忙辦理。兩小時後從醫生診所回來,高興得知太座和女兒一起幫我訂到了第二天約中午在五十哩外 Baltimore 城港灣大醫院內打新冠疫苗防疫針。也多虧女兒一片孝心,她將載我開車前往,頓時覺得終於放下心中一塊大石頭。
第二天上午女兒準時來接我上路,我們經過 495 環華盛頓特區公路及 95 號公路前往,一路心情特別輕鬆和女兒聊著天,令我想起二、三十年前她們兄妹倆在上大學那六年,在住家和波士頓之間,每學期開學和放學時,我和太座都載著他們和行李經過現在這條路。近年來年長又退休,活動的範圍多半在離家方圓五哩之內,這次就好像來港灣旅遊似的,很是新奇。
女兒因為曾來此開過幾次會,駕輕就熟準時到了醫院大樓對街模擬中心內的打針處,非常寬敞。在進門的櫃檯報到後,拿到一張打針記錄卡,上面已寫好打第一針的日期和疫苗種類是 Moderna 公司的 ,並訂好四個星期後打第二針的時間。
可幸的是這裡沒有像電視上看到的排長龍等打針,相反的我立刻可以進入左手邊的長廳,廳的左邊有四張小長桌,每桌有兩人,一人用電腦記錄,另一人負責打針。我進入長廳後立即被分配到一張小長桌旁,問了些有否敏感及發燒等問題,針筒和疫苗已準備在桌上,馬上就捲起袖子在左上肩打了下去,這麼多星期來的牽掛終於解決,我打了第一針了!女兒為我拍照記錄這歷史性的一刻。當場看到好些孝順的子女陪著父母或祖父母來打針,報載還有同去的家人拍手和帶了氣球慶賀。打針後被要求坐在長廳右邊許多隔開六呎的椅子上,等十五分鐘觀察萬一有不良反應,時間到時被通知可以離開。和女兒步出模擬中心,陽光普照,大地回春,覺得人無比的舒暢,一路坐車好像很快就到家了。
我現在可以安心地等四星期後打第二針,之後再等十二天,那就大功告成,完成了一件大事,進而或許可以逐漸增加活動的範圍,人可能自由得多。
這一切真要感謝多年前 Katalin Karilo 教授努力研發的結果。原來來自匈牙利的 Karilo 在美國賓州大學作教授時,從一九九〇年作 “信使核糖核酸”(messenger RNA, mRNA) 疫苗的研究,不用傳統打入失去活性 (inactivated) 的病毒,使得身體有反抗這類病毒的能力,而是採用一種增加人體免疫力治本的方法。她向校外申請研究經費時一直不成功,也不能升為正教授。但她堅持繼續作研究,一九九七年和同校那時是免疫學的博士後 Drew Weissman 共同合作研究,從二〇〇五年開始發表了一系列的專文,並於二〇〇六年及二〇一三年得到和 mRNA 有關的專利。後來正碰上二〇二〇年的新冠病毒,Pfizer/BioNTech RNA 製藥公司 和 Moderna 製藥公司根據他們倆的專利基礎,很快能成功地製造出兩種現在大家被注射之防新冠病毒的疫苗 (它們防疫的功效前者為95%,後者為 94.1%)。Karilo 教授並被聘請為BioNTech RNA 製藥公司的資深副總裁。可以說她的理論基礎使得製藥公司可以及時開發出疫苗來,因而可預測大量減少了因新冠病毒而得重病及死亡的人數。我非常同意許多專家們的意見,衷心期望 Karilo 教授獲得下屆諾貝爾獎。
(2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