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易欣
(【旅遊文學】第17號)
那裡,地球曾移山倒海,繪出跟東方不一樣的山川地理;那裡,古印加人也曾創造出輝煌的文明,流傳後世。南美洲,遙遠而陌生的土地,我們來了!華盛頓知青協會連續八年組織大型旅遊,2019年選擇了中南美洲。 12月6日,80多位知青和親友乘「挪威之星」號從邁阿密出發,開啟了我們的遊輪之旅。旅程包括開曼群島、哥斯達黎加、秘魯和智利四個國家的9個城市,還經過巴拿馬運河從大西洋到太平洋,歷時18天,航程約5000公里(相當於2700海哩左右)。
(五 )秘魯 薩拉韋里/特魯希略
我曾經有一個秘魯同事,是個很帥氣、差不多到中年的大小伙子,率真、陽光,還有點懶散和任性,說起他的家鄉眉飛色舞,還總是唸叨著他的女朋友如何漂亮如何在家鄉等著他。儘管他到美國多年,經濟狀況顯見得不怎麼好沒回去過,我也不忍心揭穿他美麗的幻想。不過我出遊前「做功課」,發現秘魯的確很值得一遊。
秘魯的面積跟西藏差不多,約130萬平方公里,3000萬人口比西藏多了近十倍。它的森林面積達到國土的一半,還擁有18條冰川(可惜受氣候和環境污染影響,近30年冰川面積減少超過20%)。那裡山川瑰麗,物產豐饒,銀儲量世界第一、銅產量世界第二,有很多著名的旅遊景點,尤其印加古文明遺跡不少。秘魯孕育了美洲最早人類文明之一的「小北史前文明」,在哥倫布發現美洲之前,秘魯的印加帝國是美洲最大的國家,直到16世紀才被西班牙帝國征服。
還有一點讓我們感覺親近的是,秘魯有很多華人和華人後裔。 19世紀時,很多華工被西方殖民者當做「豬仔」賣到秘魯,比奴隸的境遇還悲慘。後來他們在世界的另一邊開花結果,「連面孔一起融入了秘魯社會」。當地人根本分不清亞裔的來路,把東方人統統稱為「Chino」(中國人),帶地方特色的中餐「Chifa」十分普遍。秘魯人也從不排外,在共和國接近200年的歷史上,曾出過兩位華裔總理、一位日裔總統,這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都是不可想像的。美國有雜誌把秘魯評為世界最佳旅遊地,稱那裡是世界著名的「玉米之倉」、羊駝(草泥馬)的故鄉,還有各種美味的鮮魚、羊駝大餐、烤豚鼠和皮斯科酒……
薩拉韋里是一個優良港灣,船快到時遠遠看到岸上豎著一個什麼,黑黑的像只蝦的造型。相機拉近了一看啞然失笑:哪裡是我以為的標誌或雕塑啊,其實不過碼頭上胡亂堆著的一堆雜物罷了,那翹起來像蝦頭蝦腳的竟然是幾隻鳥!再細看,下船平台邊停著一排排鳥,對面山下更是成群成片成千上萬,不過我們這邊是黑鳥,對面山下是白鳥,壁壘分明很是有趣。這也說明秘魯這個「世界四大漁場」之一的稱號名不虛傳,沒有魚哪來的鳥啊!船下還有「歡迎」節目,熱情的南美音樂聲裡一些小朋友在跳舞。這些「小大人」盛裝華服像模像樣,可他們難道不上學麼?
薩拉韋里港沒有什麼玩的,但船上發佈的週邊旅遊計劃有好幾個。 15世紀之前上這裡曾出現了以莫切文明和奇穆文明為代表的燦爛文化,可參觀的有奇穆王國的首都「昌昌古城」 遺跡,也有莫奇卡文化最重要的宗教中心莫切(mocha)遺址(日月神廟)。既然只能選一處,我們體力不佳的老人就乾脆去特魯希略這個秘魯名城看看吧。 80萬人口的「秘魯第二大城市、北方經濟中心」並不大,看地圖市中心街道只不過「十橫九豎」,是很規整的一座小城,半天的自由行蠻合適的。
坐車從港口去特魯希略不到半小時,一路上看到的大都是簡單的平頂房屋,有些甚至乾脆沒有頂,顯得越發矮小破舊。秘魯是發展中國家,全國約有50%人口生活在貧窮之中,由此可見一斑。不過一進城就全然不同了:街道雖窄小但乾淨整潔,房屋多為西班牙殖民風格的兩、三層建築,彩色外牆,門口常有些漂亮的雕塑圖案。秘魯人自認為是「太陽的子孫」,特別喜歡黃色,果然黃色的建築最多。我們看到了寫著「Chifa」(諧音「吃飯」呢)招牌的小店,這些賣炒飯、炒麵的店主大都不是華人,「中餐」早已變成了本地很普遍的快餐。當然,大的中餐館「HONG KONG」、「宴賓樓」也有,更搶眼。
南美的很多城市都有個「武器廣場」(Plaza de Armas),城市以廣場為中心,按幾何經緯佈局向外擴散。其實這也是西班牙殖民統治的見證,沿襲歐洲的城建方法,起源則是古羅馬。廣場是城市主要的政務和文化中心,一個個規則的街區有利於照明採光、排水、交通、軍事、治安、市政管理等各種事務,歐洲很多古老的城市還可以看到這種建設方式的痕跡。這不能不令人想起中國古代的長安。去年網上討論得十分火熱的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就再現了唐代的里坊建築,也是這樣橫平豎直的街道和街區,中心則是皇宮。古羅馬與大唐,差不多的年代,絲綢之路已開通。沒有考證過,是古人「英雄所見略同」還是誰學了誰呢?
特魯希略是1534年(明朝嘉靖年間)西班牙殖民者在南美建的第一座城市,也是秘魯獨立戰爭期間第一個宣布脫離西班牙宗主國的城市。它的武器廣場中心矗立著的自由紀念碑就是為紀念秘魯獨立100週年而建的。廣場周圍建築是典型的南美風格——殖民式房屋,色彩明艷,但每一棟都不相同,包括特魯希略主教堂、市政廳、議會大廳、修道院、俱樂部、音樂廳等。快過聖誕節了,廣場裡在忙著佈置聖誕樹什麼的。除了遊客,很多本地人也在廣場裡散步或帶著小朋友玩。在繪著印加花紋的石頭靠椅上坐下來,靜靜地環視這色調明朗的一切,感覺周圍世界像孩子的心一樣簡單純淨,祥和又不失活潑。
我們不懂西班牙文,手頭的紙上只有頭天船上臨時惡補的幾個單詞,於是稀里糊塗不管什麼地方只要開門的就進。這裡的人們非常友善,從「手語」交流裡很容易感受出來。有一個門進去是畫展,過道兩邊都掛著畫作,樓上卻好像是警察局;另一個似乎是個小博物館,展出一些精美的古典家俱,也有手工藝品和古老的演出廣告之類;還有座建築前院廳裡到處是鮮花、聖誕禮物,一些人穿著白袍,有的捧著花站在前面台上,有些坐在周圍的桌子後面,好像是聖誕祝福的聚會。一男一女熱心地指引我們去後院,半道上碰到一個稍懂英文的,才告訴我們這裡是「hospital」,醫院?那麼後院大約是診療大樓?我們一再確認,無論氣氛還是色彩,這一點也不像醫院啊!不過那些人的聚會我們倒是明白了,是在祝福病人健康。要不是時間來不及,我們還會進一個音樂廳,可惜,發現得太晚了。
漫步在特魯希略的「步行街」上,地下舖著平整的地磚,雖然熱鬧卻並不擁擠。筆直的街道都窄小而整潔,城裡最多也最漂亮的是大大小小的教堂。早聽說秘魯的鐵窗花特別漂亮,果然幾乎每家每戶都不相同,而且巧思百出,花樣都很好看。很多屋子都有凸出的飄窗,也都設計精美,成為當地建築的特色。 去昌昌古城和日月神廟的遊友走了不少路,有的說對古印加文明多了些了解,可惜太陽神廟還沒有開發;也有的說跟中國、墨西哥和埃及的一些古蹟相比太「小兒科」。不過我沒有發言權,只能在微信群裡「網遊」,共享一些遊友的圖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