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怡園】第29 號                                                     作者  林徵宇

   古埃及文明和瑪雅文明相比,哪個更先進一些?古埃及屬於地中海文明,在北非存在了大約3000年,直到亞歷山大大帝征服埃及後沒落。瑪雅屬於中美洲文明,也經歷了約3000年,在被西班牙征服後消亡。兩者都是高度發達的社會,由於自然環境和存在的時間框架不同,要比較它們不太容易。不過,我們可以用社會學、考古學和科學技術的尺子來比較兩種不同文明的一些共同元素:社會結構中的社會流動性、婦女的社會地位、祭祀方式、科學技術以及教育的組織。作者認為,古埃及文明在鼎盛時期達到了比瑪雅文明更高的階段。

    不同社會階層向上流動的能力,是先進文明的標準之一。古埃及和瑪雅社會都形成社會等級結構。古埃及有三個主要的社會階層,上層、中層和下層階級。上層階級包括王室、土地所有者、政府官員、祭司、軍官和醫生。中間階級包括商人、製造商和工匠。最低也是最大的階層由農人組成,其中大多數在農田工作。在戰爭中俘虜的囚犯成為奴隸,形成了一個獨立的底層階級,不被視為社會的一部分。

    那時的社會流動有一定困難但卻是可能的。少數下層農人能夠攀援經濟階梯。家庭用節省下的資金,送他們的兒子到村莊學校,從牧師或工匠那裡學習各種行業技能。學生學會了讀寫可以成為書吏,然後可能獲得政府的工作。

    而瑪雅人也形成嚴格的社會等級,分為貴族、平民、農奴和奴隸。貴族階級可以充當「統治者、政府官員、收藏家、軍事領袖、大祭司、地方行政人員、種植園管理人員和貿易考察領袖(見【阿茲特克和瑪雅法律】)。他們主要居住在城市的中心地區。

    普通民眾住在中央「城市」地區以外。主要是工人,農民、傭人或其他體力勞動者。他們被禁止購買奢侈品或異國物品,禁止穿貴族穿著的衣服和飾物。

    農奴為貴族勞作。普通居民和貴族都被允許擁有奴隸。戰俘如果沒有用於犧牲,就會成為奴隸。陷入貧困的人有時可能把自己或家人賣成奴隸。奴隸用作陪葬。期待他們死後為主人繼續服役。

    很明顯,瑪雅的社會流動低於古埃及的社會流動性。這是瑪雅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瑪雅人的知識掌握在少數貴族和祭司手中,絕大多數瑪雅人完全是文盲。當貴族知識分子在繁榮枯竭後遠走他方。瑪雅農民無人能解讀那些僅存的書籍。

    婦女的地位是另一個文明的標準。根據【古埃及婦女】的作者露絲·曼寧的研究,古埃及婦女「比許多其他古代文明中的婦女擁有更多的權利」。

    一個權利是離婚和再婚權。另一個是財產權:「當父母去世時,其財產通常平均分配到所有子女。妻子還控制了她與丈夫財產的三分之一。」

    古埃及婦女還在家庭之外為社區和社會服務。女性可從事的工作包括舞蹈演員或音樂家。曼寧指出,「在生活的大多數領域,埃及男女在社會中的位置大不相同,但音樂似乎是他們共同工作的地方。音樂家團體包括了男子和婦女」。 「女音樂家也在男神的廟宇裡演奏。」 而這是當時一份受尊敬的工作。另一個角色是作為女祭司。曼寧描述道:「這些女祭司的工作是聖殿的營運。她們會照看神的雕像和組織的祭祀。她們也會協助管理與寺廟有關的其他活動,包括樂人和在寺廟周圍的莊園工作的僕人」。較不富裕的家庭中,婦女還奔波在尼羅河上下游為莊園交易商品。

    瑪雅婦女主要負責料理家庭和孩子,沒有足夠證據表明她們有家庭之外的工作。她們不能合法地繼承財產,但卻繼承家庭的債務和奴役地位。一個男性沒有兒子死了,他的財產傳給他的兄弟們。兒子太小,則指定受託人管理這些財產(見【瑪雅家庭法】)。

    可以說,古埃及婦女比瑪雅婦女被更多地接納入社會領域,她們的社會地位更高。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這兩種社會里人們如何對待其他人類的生命。古埃及人和瑪雅人都信仰多神論,並建造了許多巨大的金字塔。然而,不同的信仰體系和崇拜方式導致人的生命受到截然不同的對待。

    在【古埃及】中,彼得·克里斯普描述了典型的寺廟崇拜,埃及神廟被視為神的家,神像人一樣有真正的身體需要。每天早晨,祭司們進入神殿。他們親吻地面,作為尊重的標誌。然後把神像拿出來,脫去衣服,用寺廟後聖湖中的水沖洗。神像每天都換一套新衣服和新鮮的妝容,並受供一頓飯。在宗教節日期間,祭司們帶著神像在寺廟外遊行。

    與古埃及人崇拜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瑪雅文化中的人類犧牲是儀式性的。血液被視為瑪雅神營養的有力來源。因此,給神的高極祭品是人類生命的犧牲,「最重要的瑪雅祭祀皆以人類犧牲為高潮」。地位高的戰俘被認為是價值無量的犧牲,而地位較低的俘虜則被用於勞役。

    1877年,考古學家愛德華·湯普森在奇琴伊察以北的聖井聖塞諾特發現了幾具年輕女孩的骨骼。她們是在乾旱歲月裡祭祀的犧牲品。在尊重人類同胞這方面,瑪雅人確實不如古埃及人文明。

    在科學技術的領域裡,古埃及比瑪雅達到了相對高的水平。瑪雅文明在古埃及末日之後就存在了,但瑪雅人卻限於石器時代文化,古埃及人則是青銅時代文化。這兩個文明都有先進的數學發明,瑪雅人更偏好天文學。他們有一點冶金技術,在機具中也會使用銅和青銅,但他們在建築和作為工具使用的重型材料中絕大多數用的是石頭。相比之下,古埃及人幸運地擁有相對豐富的銅資源,善於使其用於生產。數學上,瑪雅人獨立地提出了零的概念,可以計算令人難以置信的準確的天體預測,但卻沒有分數的概念。從古埃及人的歷史記載看,他們了解乘法,幾何和代數的概念。這兩種文化在智力上都是嚴謹的,但同樣,古埃及設法走得更遠一些。

  最後來研究一下兒童的學習和教育。誰的學習和教育更為有效?

    沃納·弗曼在【古埃及人的生活】中講述了在古埃及,父母有責任教導他們的孩子「各種教育原則、道德態度和生活觀。父母應該讓孩子熟悉上輩關於世界的想法,以及宗教觀、原則,以及對他人和神的正確行為。這包括宗教傳統和其他民間文化習俗。

    【教學書】是一套廣泛使用的教育著作,該書總結了古埃及的教育原則。它們是「有條不紊的生活規則和道德要素,包括正義、智慧、服從、人性和克制」。

  村莊學校教育採取正規職業培訓的形式,一群孩子由一名教師指導,他們「整天在教師的工作坊裡度過,晚上回家」。學徒期結束時會進行正式測試。雖然那時的教育還沒有單獨分工,但埃及人高度重視教育,並視之為一種特權。

  在【瑪雅人的生活】一書中,伊恩·馬哈尼描述了瑪雅孩子的日常生活。 「到五六歲時,男孩和父親一起耕種,女孩和母親一起在家工作」。直到15歲成人。 「農奴的孩子沒學上。只有祭司和富人的兒子能夠上學」。 「那些上學的人學會了瑪雅文字系統,一種複雜的象形文字。也學數學”。基本識字和計算技能作為當時的高級知識,可以幫助高階級的家庭,但對低階層的家庭來說,使用甚少。從知識傳承看,古埃及更有條理且更有效。

  文明的定義之一,是文明的行為或過程,或是從野蠻、未受過教育的狀態中脫胎成長出來,或從未組織分化的國家,粗糙文化中脫胎成長出來。僅從上述五個方面看,古埃及文明達到了比瑪雅文明更高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