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稿⋯⋯

為了鼓勵寫作閱讀、磨練評論技巧、欣賞多元意見、提升寫作能力,「寫·閱·評·聚」將於1/24(週日)舉辦第卌七回聚會。允許參與者僅「閱·評·聚」,也歡迎非會員旁聽,額滿為止。

日期: 1/24(週日)下午1:30~4:30

地點:網路相聚

型式:聚會時,針對每一篇文章,參與者在二分鐘的時限內輪流提出個人的意見及建設性的看法;有專人計時,以掌控時間與效率

參與資格:「寫·閱·評·聚」會員,非會員可旁聽;聚會前必須閱畢所有的匿名文章

報名:請電郵金大俠(chin8673@yahoo.com

「寫·閱·評·聚」的宗旨有四:

(一)、鼓勵中文寫作的興趣;

(二)、提升中文寫作的技巧與水準;

(三)、加強文章評論的質量與深度;

(四)、促進創新及作品的思想性、文學性、藝術性。並以多元、尊重、包容、互助的方式參與每一次的聚會。「寫·閱·評·聚」歡迎對華文寫作有興趣的人申請加入, 加入條件是寫一篇500字以內的自我簡介、加入的期許及個人的寫作目標。

1/10的聚會有十四人參與。文章評論時段由雷俊毅主持,梁林計時,參與者評論了四篇文章,二位文友提出了書面評論。

〈小鬼難纏〉是一篇精神醫學的科普文章,知識面廣,直指人性弱點。將中文裡的「小鬼難纏」與西方科學實驗連結,是妙思。內容上,或可補充如何克服人性的弱點,如何面對難纏的小鬼。

點外賣〉是簡短生動的生活文章。外賣套餐名有趣,很有形象感。或可以增加對路易斯安那卡津美食的介紹,增加美食文化的底蘊,增補美食歷史的深度。

民工〉一文紀錄七十年代的艱難民工生活。民工的住與吃,路遇餓狼,住墳洞,吃肥肉,與狼鬥智,寫實又接地氣,描寫細膩精彩,別有趣味,驚險中有喜樂,艱困中帶著正向思維,善良溫暖、悲天憫人直透文字。那「成百上千民工們熱火朝天緊張奮戰的場景」,應可再續寫幾篇文章。

〈疫情與AI〉立論清晰,文筆流暢,比較文化,批判西方文化。提出以虛擬實境(VR)為美國的嚴峻疫情提出方向,構想新穎,著墨宜深入。柏李第一次與會旁聽,聽出了共鳴,以本身類似的經驗,補充說明民工〉一文中的墳墓描述。

文友交流時段由金慶松主持,交流的主題是「寫作道德」,與會者以不同的角度暢所欲言。

何謂寫作道德?何者可寫?何者不宜寫?「度」何在?界線在哪?道德的標準高於法律,法律所允許的,道德上未必合宜。文章常常避不開人與事,人事、人事,主要就是人名與故事。文章中若是提到人名,為了尊重,最好盡最大的可能讓當事人過目;他人的故事,或可變更時間、地點,用化名出現,以藝術手法淡化可能的隱射或對號入座。

作者與寫作對象常會涉及隱私、避諱、友誼、真實的取捨。文章是否尊重當事人,是否有惻隱之心,是否能保護隱私,是否有敏感度(sensitivity),一字一句,不得不慎重。文章千古事,秉持良心良知,用字遣詞皆學問,避免越過道德底線。投稿報社,多數報社的編輯都有權刪改文章,刪改的理由,或許也有文章道德的因素。美國雖然是言論自由的國家,但有些文字語言還是不准出現在報章雜誌及新聞媒體。

不同的文體有各自的要求,新聞報導在求真求實,製造假新聞、偽言論,以攻擊獲私利,實在要不得。傳記、回憶錄是文學體裁的一種。某些傳記文學,揚善隱惡,美化吹捧,恰當嗎?可信嗎?一般來說,出版社、作者與被立傳人會簽下書寫合約,相關受訪人也會簽下受訪同意表,有法律約束力,以呈現被立傳人較為完整、真實的人生。但真相易傷人,真實易傷心,真相與毁謗可能也是一線之隔,最後獲利最多的是律師團隊。雷根的女兒(Maureen Reagan)寫回憶錄,透露了家私、外揚了家醜,歷史學家或許很高興,回憶錄中的相關人等卻極為不爽。

文學追求真善美,小說家揭示人性的偉大真相;文人鐵肩擔道義,文以載道,文章更揭露假醜惡,批判人性的虛偽面、社會的黑暗面。魯迅、李敖的雜文罵人,易挑起筆戰、論戰,心臟負荷力肯定要強大些。

【與會的十四人:雷、紀、陳、柏、姚、黃、譚、梁、蕭、孔、賈、高、原、金】

                      忠烈祠半日遊 作者 聞名

   在一個夏日的午後,整理相簿。這張已經77歲高齡的老爸和他兩個外孫在炎炎夏日下的相片,把我带回到1980年的暑假.我第一次带着兩個孩子返台探望他倆的外公。在大直小鎮的點點滴滴,立即湧上心頭。外孫的到來彷彿給在台北的酷暑带來了清凉。

   我們四人,從大直新村走到忠烈祠。外孫牽着外公的手,一路上嘰喳喳的講個不停,還和站崗的憲兵打招呼。處處都顯示出好奇。老爸也很有耐心的跟他們解說。老爸習惯性的還带了一把使用了十幾年的黑傘,以備遮陽。還給兩個初次見面乖巧的外孫各買了一個手錶带在手上,說是見面禮。他倆那時還只有五歲半和三歲,連錶都不會看。現在回想起來,這份祖孫情誼不可言喻啊!

   老爸精氣神兒很好,腰板挺拔,一點也看不出來他的實際年齡,還不厭其煩的給他倆講解忠烈祠的來龍去脈。孩子哪裡聽的懂。但是,爸爸也講的不亦悦乎。

   我在王雲五敬題的總統蔣公遺像前面,給他們祖孫三人照了這張相片。随後参觀附近的國防大學、海軍總部、和七海新邨。顺便在旁邊的每年颱風季節都要淹水的基隆河畔走走呢!爸爸還真的很細心安排這半天的旅遊景點。

   涙眼模糊的撫摸着這張已經四十年泛黄的相片,心中百感交集。相片中的老爸已經在千禧年走了,兩個外孫也都成家立業,有了他們自己的下一代。我也年過古稀,更加的感嘆歲月不饒人呀!

[本文原載於11/3/2020《世界日報》上下古今版]

元旦家族合影 作者 金大俠

外公姓周諱名燕,生於民國元年。他三歲時過繼給嬸母,嬸母是寡婦,一人孤苦拉拔一女一子,一生艱辛。外公勤學苦讀,成績優異,畢業於台中師範學校,隨後在小學教書,一生都在小學從事傳道授業解惑的聖職。與外婆(易氏)結婚後,生有十個小孩,其中一女夭折,最後七女二子長大成人。

民國48年(1959年)的農曆新年期間,三個出嫁的女兒帶著夫婿與小孩回娘家,周家全員聚集在台中大甲家中,在自家前院照了一張少有的合影(如相片)。相片中每人都是穿著新衣、打扮亮麗。中央最嬌小者是外公的養母,左右分別是外公與外婆,外婆抱著最小的兒子(我的小舅舅)。左邊依次是我的大阿姨、母親及三阿姨,都抱著自己的小孩。右邊則是我的大姨丈、父親及三姨丈,左右對稱工整。後排自左而右分別是我的六、五、七、四阿姨及大舅舅。五阿姨與大舅舅是雙胞胎,時年十六歲就讀大甲高中的大舅舅不僅英俊挺拔,並已鶴立雞群,之後當上了排球國手及國家教練。

三十四歲前的外公都是在日式環境下生活,日語流利,他的家就是日式房子,木式建築玻璃窗戶,室內是榻榻米大通鋪,有前後院,院內種了不少蔬菜水果,自家的糞便收集起來,就是最佳


的肥料,是「肥水不落外人田」式的克勤克儉。相片中右側是一棵龍眼樹,後來長得極高,果實極甜,是小孩們攀爬摘菓的好去處,我的大表妹竟然爬此樹再跨到屋頂上去摘龍眼,真是夠野、夠快樂。

外公雖是本省人,他的大女兒、二女兒卻都嫁給了外省的軍人,展現出他的開明與包容。周家人口眾多,外公教師收入菲薄,因此子女的讀書多採「接力」方式,即先工作一段時間,存足積蓄,再去考大學,四阿姨27歲考進師範大學,大阿姨40歲去讀靜宜文理學院,就是周家讀書精神的典範。

這張相片之後五年,辛勞一生的外婆積勞成疾,不幸辭世,享年僅五十歲,留下這一張難得的大合照。


本文原載於 12/19/2020  《世界日報》上下古今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