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府新聞日報訊】話說大部分家庭都會養育神獸若干。這些神獸,小的時候,天真可愛,純真善良,實乃父母之歡樂源泉。然而,隨著神獸們進入青春期,這些從小講洋文的神獸逐漸開始和父母們背道而馳。神獸們叫喊他們的自由、宣稱著他們的洋理,這讓來自中國從小接受中國教育、經歷傳統文化洗滌的父母們感到格格不入、頭痛不已、無耐、甚至抑鬱。
如何和青春期的子女進行有效交流、如何應對青春期神獸的逆反和躁動、如何因勢利導,幫助神獸們改掉“壞”毛病,比如:上網成癮、打遊戲成癮、不愛運動、學習成績下降…… 就此,美國華盛頓地區同鄉會聯合會特意再次請到了精神科醫生賈俊勇博士,來和父母們聊聊這個話題,為父母們解惑。
賈俊勇醫生早年獲得德國自由大學生物化學與神經生物學博士學位,之後在華盛頓聖伊莉莎白醫院精神科完成住院醫生培訓。現在是Sheppard Pratt Health System, Behavioral Health Partner 精神科醫生,在心理學方面具有非常豐富的臨床經驗。賈醫生的講座深入淺出,既有確鑿的理論,又有豐富的實例分析。講座一開始,不但ZOOM會議室爆棚,連YouTube現場直播都吸引了大量觀眾。講座中,觀眾反應非常踴躍。儘管比預計時間已經超出半小時,還是有很多觀眾的提問很遺憾地沒有時間一一解答。
賈醫生的講座集中在如何界定青春期孩子的“正常”與”不正常/不被認可”行為、如何對待孩子的社交媒體和”網癮”, 以及與青春期孩子交流的”有效”方式三個方面。
一、 如何界定青春期孩子的“正常”與”不正常/不被認可”行為
賈醫生介紹,很多在父母眼中孩子“不對”、“不恰當”、“不完美”的行為,實際上,是青春期孩子的正常行為,家長應該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給與充分的理解。儘管通常大家認為18歲是成年人的年齡起點。但是,從心理學上,是把25歲定為成年的起點。在此之前,絕大多數青年人,他們的心理發育尚不成熟。因此,他們的行為做事,在“過來人”的父母眼中往往是不成熟的,不恰當的。父母急於教給孩子們一個“最好”的做法,但是,卻不被孩子們認可。於是,好心被當成驢肝肺,讓父母非常痛心。 其實,在這種情況下,父母應該冷靜一下,用成熟的心智,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孩子為什麼會這樣想,這樣做,這樣做儘管不是最好的,但是,是不是屬於“正常”的行為。如果屬於“正常”行為,那,父母就放一放手,讓孩子去做。孩子會從中獲得自己的經驗,在將來做得更好。
另外,家長必須要承認一個事實:自己認為好的、合適的做法,可能並不是真的是對孩子好的、合適的做法。父母和孩子是兩代人。兩代人處於不同的成長環境、社會環境,尤其是父母的中國文化背景和孩子和美國文化背景之間的差異,都會造成雙方對很多事情的看法、認識不同。做家長的,應該多去瞭解、學習孩子們的思想,而不是把自己的經驗、理念強加給孩子們。
總之,家長們要認識並且認可孩子進入青春期後,更具有獨立性的行為和叛逆的態度,這不但是孩子在成長中的一個階段,更意味著孩子真地逐漸長大了。
二、 如何對待孩子的社交媒體和”網癮”
談到這個話題,賈醫生說:在當代的網路時代,我們每一個人都離不開社交媒體。這就像我們大人,每天也會翻翻微信, 上網看看新聞趣事。同樣,我們要理解孩子的社交需求。可以想像,完全脫離開社交媒體的世界,是不可能的。因此,不要把孩子流覽社交媒體視為洪水猛獸。當然,凡事都有一個“度”。做家長的,需要瞭解孩子,只要孩子不沉迷于網路,不去不適合的網路媒體,家長可以不需要干涉。尤其現在的疫情隔離情況下,網路媒體、遊戲,更成為了孩子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談到孩子上網“成癮”,這是一個棘手的問題。賈醫生建議:這是一個長期的潛移默化的教育過程。一方面,需要父母以身作則,開發多方面的興趣愛好,給孩子積極的影響;另一方面,對於有成癮趨勢的孩子,建議父母把“No”變成“yes”。也就是,不要簡單粗暴地對孩子說“不許上網”,而是可以跟孩子約定什麼時間、什麼情況下可以上網,每次上網多長時間。讓孩子形成有規律的上網,避免毫無節制的“網癮”。
三、 與青春期孩子交流的”有效”方式
說到這點,賈醫生提出:很多父母對孩子抱有過高的期望值,這是造成父母和子女思想對立的原因之一。因此,做父母的,必須客觀地認識到,絕大多數孩子,都是普通孩子,他們會不成熟、會犯錯誤、會盡力了也做不好。因此,面對孩子學習成績不夠理想的時候,要仔細分析原因,是一時失誤、還是可能生活、思想上發生了變化、還是學習方法不對。而不是埋怨、打罵孩子。
賈醫生強調:和孩子交流時,家長一定要注意兩個方面:一是不要使用消極的話語、抱怨的態度;二是要注意傾聽,從傾聽孩子的敘述中,找到出現問題的原因。比如:當孩子學習成績不理想的時候,不要說:“你看人家怎麼學得那麼好,你怎麼就不行呢!”而改個口氣,採取理解的口吻問孩子:“這次沒有考好,我也覺得有些難過。你覺得可能會是什麼原因呢?” 再比如:當媽媽做了以到好菜,問孩子的感受時,不要問“這道菜好吃嗎?”這種回答僅限於Yes or No的關閉式的問話,而要問“你覺得怎麼樣?”這類開放式的問題。這樣,從孩子說的想法中,可以更好地掌握孩子的狀態,予以正確的引導。
此外,賈醫生還指出,和孩子順暢的交流,最好從孩子小的時候開始。一旦不順暢的交流模式形成,就很難再改變,甚至會成為終生的陰影。
一個小時的講座後,是觀眾朋友們熱烈的提問。儘管很遺憾沒能對所有觀眾朋友的提問一一做出解答,但是,觀眾朋友們多多少少都被觸動、獲得啟發。
自從疫情期間的公益講座開展以後,這是美國華盛頓地區同鄉會聯合會系列公益講座的第15期。過去的每一期講座,都針對華府百姓日常最關心的問題、最想瞭解的資訊,由專業人士給與專業解答,為華府百姓帶來真實的幫助,形成了同鄉會聯合會服務僑社的一個常規活動。
回顧以往的講座,您可以訪問同鄉會聯合會YouTube帳戶,https://www.youtube.com/c/cccaa0,瞭解有關養老、理財、保險、房地產買賣、子女教育等等話題。
同時,歡迎您加同鄉會聯合會義工微信,進入講座群,獲取更多資訊:“maryqu1”,“SweetKitty-US” 或 ” 蒼海笑 煙雨遙”。
同鄉會聯合會公益論壇在繼續,歡迎您的關注。
撰稿:甜貓
供稿:美國華盛頓地區同鄉會聯合會 公共關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