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許多有名的詩詞歌賦,文字優美,壓韻易讀,吟唱起來多可朗朗上口,平添情趣,也可幫助增強記憶。根據腦神經科學家的證實,像我們這種用雙語的人,腦力較好而且腦子退化也較慢。雖然如此,但隨著馬齒加增,開始健忘,迎面而來的熟人,一時之間就是叫不出名字來;更有甚者,太座大人的耳提面命,一轉身就拋到九霄雲外,忘得一乾二淨,是該多多訓練腦力的時候了。
為了要訓練記憶力,我就聯想到排舞班有初級、中級、和高級,由易到繁,舞步也由十幾歩到幾乎一百歩;舉重訓練也是從輕到重,再加上人要作喜歡的活動才能持久,我既然熱愛中國詩詞,就試圖用背誦詩詞來增加記憶力,於是我把特別喜歡的一些詩句和歌詞由短而長地列出,先背短的,然後再背長的,逐漸增加難度,以增長記憶力。
1。五言、七言絕句(20、28 個字)
下面是兩首家喻戶曉的五言絕句:
《靜夜思》:李白(唐代詩仙)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和
《春曉》:孟浩然(唐代山水田園派詩人)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這兩首詩用淺顯的文字,表達了思故鄉和春到人間的意境。太座最近教九歲的外孫小亮背《春曉》,七歲的妹妹琪琪在旁邊聽著,現在兩人都會熟背這首詩了。
我比較偏愛七言絕句,因為 2-2-3 的結構,念起來很有韻味。下面是兩首我很喜歡的七言絕句:
《回鄉偶書》:賀知章(唐代詩人)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催。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和
《楓橋夜泊》:張繼(唐代詩人)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抗戰勝利後,一九八〇年初,我再次回到了四川。參觀了中國計量院成都分院,並作學術演講。臨行時院方請我在紀念册上留言,我就題了這首《回鄉偶書》。另外我們家客廳牆上掛著一幅《楓橋夜泊》的拓本。據說因為這首七言絕句,許多遊客都專程到寒山寺付錢去撞鐘。
小時候還喜歡唱下面這首打油詩,覺得很調皮地唱出要逃學的嚮往。第一、二、四句末的天、眠、年字都很壓韻,使得這首歌可以很輕快的唱出:
《懶學歌》:七言打油詩
「春天不是讀書天,夏日炎炎正好眠,
待到秋來冬又至,收拾書包好過年。」
2。詞牌和歌曲(36、48個字)
許多宋詞很有韻味,我也非常愛吟,例如:
《相見歡》:李煜(南唐國君、著名詞人)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勾,寂寞梧桐深夜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如果配上音樂就更能記住其詞句了。這首《相見歡》劉家昌就曾為它作曲,而一經鄧麗君唱出,就紅遍了兩岸三地,大家都喜歡唱它。
有些流行歌曲也很壓韻,例如:
《望春風》:李臨秋詞/鄧雨賢曲(1933 年後台灣閩南語流行歌曲)
「獨夜無伴守燈下,清風對面吹,十七八歲未出嫁,見著少年家,
果然標緻面肉白,誰家人子弟,想要問伊驚歹勢,心內彈琵琶。」
早年我們家從上海搬到台南,我在進學國民小學上六年級下學期。全班約五十位學生中,只有我和另一位女同學來自內地,我們倆只會說國語,其他同學都說閩南語。所以我那時就學會了聼閩南話,也會說一些。這首歌我會用閩南話唱,也常在與台灣有關的聚會上勇敢地高聲唱這首歌。閩南話是中國古語,唱起來很壓韻也很好聼。據說《望春風》一曲還是台大醫學院非正式的院歌。
3. 。五言、七言律詩(40、56 個字)
《春望》:杜甫(唐代詩聖)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涙,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 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這是杜甫一首有名的五言律詩。因爲廣東話是中國的古語,華府詩友社開會時,若遇到有些用國語念起來不太壓韻的詩句時,就請廣東詩友來念。雖然家父是安徽人,但會說流利的廣東話,因耳濡目染我也會講一些。這首詩中的「心」和 「金」字,用廣東話念是「生」和「跟」的音,就很壓韻了。
《錦瑟》:李商隱(唐代著名诗人)
「錦瑟無端五十絃,一絃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這首七言律詩最後兩句是名句,常被大家引用。
4。文章
《武訓興學》:清朝傳統文化 (首段 107 個字,全文共 603 個字。)
「莫嘆苦,莫愁貧。有志竟成語非假,鐵杵磨成繡花針。古今多少奇男子,誰似山東堂邑姓武人!武先生,單名叫做訓。兄弟早死,父母又不存。饑寒交迫難渡日,沿門托鉢受苦辛。武先生,做乞丐,有深心。他見邑人知識淺,少年失學是原因。長恨自己力薄家又貧,哪有金錢辦學校,教育清寒子弟們!」(此為文章四段的首段)
抗戰勝利後第二年,我們全家自重慶順長江到上海,而後坐船遷往北方的天津,我在那裡念小學四、五年級。記得那時念到這篇武訓興學,就非常喜歡,因為它可以朗朗上口,而且情節感人。多年後在台北也有一位義丐,用他乞討來的錢蓋了一個免費圖書館,報上登載此新聞時,就引用了這篇文章。
另外還有三篇我很喜歡的古文:北宋古文運動代表歐陽修的《醉翁亭記》、魏晉田園詩人及文學家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和唐代文學家王勃的《滕王閣序》。
我在上海念小學六年級上學期,最記得上國文課時,老師用上海話教《醉翁亭記》,文中前後幾句是:「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 – – -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為誰?廬陵歐陽修也」。尤其是老師念到最後一句,聲音拖長,搖頭擺腦的味道十足,至今難忘。
《桃花源記》是陶淵明虛構之與世隔絕的桃花源:「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捨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一九九一年到一九九七年,現代主義建築大師貝聿銘用了七年時間,在他八十歲時,在離日本京都一小時車程的深山內完成了美秀美術館(MIHO Museum),此美術館是根據《桃花源記》一文中的意境而創造的一個世外桃源。
《滕王閣序》是唐初四傑之一的王勃二十五歲時所作。我在二〇一一年隨太座去江西南昌作㝷根之旅時,登上過重建的滕王閣。《滕王閣序》一文中有許多我喜歡的名句,例如:「飛閣流丹,下臨無地。」、「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5。七言古詩(616、840 個字)
《琵琶行》和《長恨歌》同是唐代名詩人白居易,流傳後世的兩首七言長古詩。《琵琶行》是述說白居易自己的感懷,借琵琶女的身世,寫被貶後的心情。《長恨歌》則是寫唐明皇和楊貴妃纏綿而又飄渺的愛情故事。這兩首古詩有許多值得背誦的佳句。
《琵琶行》中的佳句有:「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曲終收撥當心劃,四弦一聲如裂帛」、「門前冷落車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紅妝涙闌干」、「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及「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長恨歌》中有許多大家都熟悉的佳句,例如:「天生麗質難自棄」、「回眸一笑百媚生」、「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竉愛在一身」、「驪宮高處入青雲,仙樂飄飄處處聞」、「西宮南內多秋草,落葉滿階紅不掃」、「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飄渺間」、「風吹仙袂飄飄舉,猶似霓裳羽衣舞」、「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和「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盡期」。
我特別欣賞這兩首古詩的意境和文筆,總想把它們都背誦下來。《琵琶行》有六百十六個字,我斷斷續續的試了約一年,最多只能背出不到三分之一。《長恨歌》有八百四十個字、約三十五行,我最多只能背出前面十行,及後面零零碎碎的佳句而已。想到這大概要有超人的記憶力才行。
二〇一七年元旦我們到住在附近維州的表侄女家晚宴,她八十四歲的母親就是我的表嫂。晩餐時我順便提起自己試圖去背誦這兩首古詩的困難,表嫂說她可以試試。飯後大家在客廳坐下,表侄女拿出手錶計時,我借了表嫂的一本唐詩三百首對照。約十二分鐘,表嫂將共一千四百五十六字的兩首古詩,一字不差的全部背出。平均約一秒鐘背兩個字,不快不慢,中間也沒有停頓,十分流利的背了出來。真讓我望塵莫及,佩服得五體投地。原來表嫂以前作過小學國文老師、小學校長、及管轄數個小學學區的主任。她說她特別會記老師和員工的名字,大概是這種訓練增強了她的記憶力。她讓我知道背誦一千多字是絕對可能的,正是所謂的「臥虎藏龍」,高手就在眼前吧!
背誦詩詞,可以欣賞文字之美、培養文學素養、和健腦增強記憶,真是一舉多得,受益良多。幸而得到表嫂榜樣的啓發,相信我如勤於練習,持之以恆,假以時日,也可能一口氣把這兩首長詩背出來的。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