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霞

眼下隨著專業移民、投資移民的數量逐漸上升,越來越多的年輕父母,將孩子教育的環境選在美國。但是孩子初到一個環境,需要向成人一樣接受各種各樣的挑戰,結合我兒子從7、8歲步入陽光少年的這段歷程,分享一下孩子赴美讀書需要突破的挑戰,不知道能否緩解朋友們的憂慮。
挑戰之一:語言障礙
從小出生在中國,並在國內接受了小學階段的中文母語,到了美國環境,最大的障礙就是語言障礙,美國的公立學校雖然不難,但全是英文授課,比如數學題目很簡單,但是英文不熟,就難以理解意思並解答;英文閱讀課肯定比國內的英文閱讀要長,通常公立學校,會為母語不是英語的學生們安排專業老師,提供課後輔導,也會給學生提供生動易懂的書籍。孩子學語言是有天賦的,在這樣耳喧目染的環境裡,一年之後,他們的進步速度遠遠超過成人。
挑戰之二:環境障礙
人是環境的產物,孩子也會隨環境而改變。美國學校的老師基本上以“鼓勵教育”為主,尤其是對新來的外籍學生,老師知道他們的生活習慣肯定和美國不一樣,就像在中國的學校,突然來了一位外國小朋友,但是人之初,性本善,友善還是主流。至於學校的規範紀律,家長可以老師一起溝通,再告訴寶貝們;家長們不用擔心中午的午餐:牛奶、三明治、芝士蛋糕、新鮮蔬菜、果汁,都是孩子們喜歡的食品。
挑戰之三:面對別的同學,看上去不那麼友善的玩耍方式。
我們不能保證,也不能肯定,每一個美國孩子都是接受了神奇的中國文化認知,很多美國家庭和孩子,對中國不瞭解,他們在一起的群樂方式,需要由於聽不懂英文,不能領會意思,對方看起來不那麼友善,這時候需要孩子靜下來多看多領悟,多學習,方能融入,比如玩棒球,開始不能完全懂得遊戲規則,就會耽誤團隊取勝的機會,需要家長在家多教,或者找一位培訓老師,自己出類拔萃成了“老大”,友情自然來。
挑戰之四:家長和老師的密切聯繫配合。
孩子們初到一個班級,法律規定,一個班級不能超過21個學生。面對20個全部講英語的同學,孩子們會感到“孤單”,一般老師會給班級開班會,歡迎新同學,家長需要和老師多配合,在不同場合下,再次召開班會,強調新同學。
家長每天要檢查孩子的書包,關於學校發下來的作業本進行作業檢查,雖然作業很少。,重要的是針對聯繫單進行資訊回饋,面對全部英文的學校聯繫單,對於家長也是一種學習。
挑戰之五,家長陪同孩子多參加學校活動
幾乎每個學校的活動都是品目繁多,這些活動有助於培養孩子的參與意識、思維活躍度。比如新移民每月一次的家庭遊戲課、全校的藝術展示、全校的多元文化、體育競技、家長座談會、野外露營等,每次活動中,家長需要多陪寶貝一起來,一方面他們不孤單,一方面對寶貝加大鼓勵增強自信心。在美國生活,家長陪同孩子的時間明顯增加,校方鼓勵家庭教育是構建孩子成長的基礎。
孩子們的成長,就像一粒種子,他們的潛力遠遠父母的預期,作為父母希望兒女優秀,是天性,孩子的接納能力也是天性,我們要做的是面對困惑朝正面的方向引導,面對暫時的不習慣從孩童心裡輔導,多陪伴孩子時間,多以鼓勵為主,三年以後,孩子成長為滿面笑容的“雙語寶貝“時,他(她)一定成為家長的“老師”!